从化自设县之后,耕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各地除了普设私塾之外,县府还在县城设立文庙,培养精英学子,深得读书人喜爱和称赞。
最早的文庙设在县府的左边,宽三十丈,深四十丈,由知县刘宏在明朝弘治八年初创建。知县就是当时的县长。另一位知县林晏在弘治十三年以后,又修建了东西两庑、戟门和泮池。教谕翟懋在弘治十六年,修建了在文庙后的明伦堂。明朝正德九年到十四年间,知县黎铎、程相先后在泮池的前面,建起了棂星门,在棂星门左边建了文庙的大门。
在明朝嘉靖二年期间,修建尊经阁和阁下的讲堂,又扩建了明伦堂的人,据说是训导伍宪,奉提学副使魏校的委任搞的。直至三年在明伦堂左右,创建考生校舍和省牲所。省牲所实际是牲畜所,是用来代管代养考生骑来的牲畜的。从化文庙已有可举行乡试的规模了。
据县人黎贯记载,以石换木,维修了文庙和棂星门,是知县傅举出的力。嘉靖十年,是姓程的乡绅独自出力修建敬一亭的。嘉靖廿四年,由教谕桂薰、训导汪春分别负责修建大门。嘉靖三十年又重修了戟门及泮池,又建桥在其中,给桥的两边加石栏杆。县中人李义壮记述说,这是知县吕天思所创建的。
到了嘉靖三十二年,知县郑景昂、教谕傅阴明,又开始改建文庙及两庑,原来低矮狭小,现在变得高大而宽敞了。文庙左边是土地祠,祠的右边是仓库。在修改中,又废了尊经阁,把它改为启圣祠。还重修了名宦、乡贤二祠。这些修建直至曹濬云任知县时才落成。到了嘉靖四十三年,知县陈豫章又对文庙进行重修。明朝万历二十四年,知县罗文灿再一次重修。在万历三十五年时,知县沈顺臣加大了维修工程,修文庙、修两庑,修戟门,修考生号舍,又修敬一亭和乡贤祠等。到万历四十五年,知县卢慰曾、教谕殷辂协力再修泮池。当挖地深几尺时,见到泥土呈现五颜六色,地中又有暖气上升,象烟雾一样。施工人员脸上都有害怕的表情。于是就把石栏杆拆掉。泮池的积水干了,文风也不振了。当时本意是从兴办学校考虑的。人们都说是由这四十五年开始的,祠、庙、堂、庑等逐渐日久失修,越来越破烂了。
至明朝崇祯五年,县长王至章又开始大加修建。当时的木石工程浩大,所花费用全由百姓分摊负责,足足做了两年才完工,不要政府一贯钱。宫墙修得高大壮观,远胜于过去。读书人写文章歌颂和赞扬了他们。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刘朝祚任知县,也是以修建学堂来上报政绩的。在他离任时,他去朝拜文庙,但见杂草丛生,断墙烂瓦,不禁悲伤流泪了。人们把这些现象都归罪于洪水泛滥。是洪水毁坏了文庙,当时的官府应该也是有责任的。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郭遇熙来到从化任知县。看到这种情况,他也不怕人家说他没本事,积极向上级请求,尽力修复从化文庙,并且委派流溪巡检贾光禄负责这件事,干了七个月,这个工程才结束。虽然看起来没有王至章所修的宫墙那么美好,但从当时追想过去,已经是很接近了。在清朝康熙五十七年,从化知县又请来龙门县知县,由他负责,辟棂星门,并修建“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两座牌坛。从此以后,文庙的规模扩展开来,可以称得上富丽宏伟了。
在康熙二十三年,奉行颁制皇上所写的“万世师表”匾额,在清朝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在文庙内悬挂。清朝康熙三十年七月,知县郭遇熙再次重立。清朝雍正十年,知县蔡廷镳奉行颁制皇上写的“生民未有"匾额,在雍正十年十月正式悬挂在文庙内。
属于学宫的财产,还有孔圣业房屋一百八十间,原来在花县横潭,当时横潭也归属从化。旧县府时年租金七十两,归属学宫。明朝万历九年,奸民拿着四十九亩一分七厘的税款,将它归入番禺。生员张舜叙等人向抚按请求,把它给回本县学宫,作为帮助贫穷学生和修学宫之用。因此就把税银割回另立户头,名为孔圣业,记在番禺乌泥都八甲里长曾道祥的名下。所得的税款,那时已全部送归学宫了。
社学中隅在学堂的左边,明朝嘉靖元年由训导伍宪修建。明朝万历九年改建察院。
当时的乡社学有十个,即是:韶峒、灌村、神冈、乌石峒、木棉、石凹、钱岗、郁峒、黄田、野鸭峒,全是明朝嘉靖元年,由提学副使魏校叫官员修建的。当时,还有圩地税一亩,由乡民冯李卿、钟汤邓等人承办,每年交饷银一两,送到县府充饷。那时,学地房舍共有十间,每年租金八两四钱四分,全部送给学院。
兴贤义学在儒学门的左边,清朝康熙丙戌年,由知县梁长吉捐俸金伍拾两银,向教谕蔡中立买下,并聘请教师教学生。义学的前边是讲堂,后边奉祀有名的好官。他们是:知县唐世淳、侯邦治、田家修、俞嶙,教谕张思益,训导蔡献葵,乡贤进士刘克正,举人曾绰、梁宸、欧阳潢、张守让、邓良佐、李粹中、贡生李光升等,共一十四个贤人。
经过漫长岁月,现在,从化文庙及相关建筑,大部分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孔圣殿,供人们凭吊。孔圣殿前方,新建了学宫广场,棂星门和泮池等。这些建筑都在从化中学内。从化中学也成了从化人才辈出的地方。
龙柱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