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必修”之后话“必修”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实验三轮之后,于2013年秋季在全国推开,截止2019年,新课程已实验5轮,16个年头。作为一名从2003年就参与实验的试验区的一线教师,“痛定思痛”,似乎觉着有许多话不能不吐。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新课程的确给沉闷已久的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使学生初步尝到了课堂主人翁的滋味,它使教师初步体验到了组织、引导、点拨、帮助的快乐,它使对话悄悄地走进了课堂,它使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渐渐地浮出了水面,它使名著阅读默默地融入了学生的阅读生活……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这种种变化的时候,却又总觉着痛苦多于甘甜,困惑多于清醒,遗憾多于完美,老面孔多于新面孔。下边笔者以语文学科为例从六个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编排体系

从编排体系上来看,人教版教材虽划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似乎显得很新,但实际上与旧教材的编排五实质性的区别。“阅读鉴赏”乃旧教材中“阅读”的翻版,“表达交流”乃旧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的变形,“梳理探究”乃旧教材中“附录”的升级版,只有“名著导读”还算新颖,但亦不过是旧教材中有关“提示”或“注释”的系统化而已。

二、选文特色

从选文的特色上来看,一个字——旧。新教材5本书20个单元80篇课文,其中当代作家的作品只有5、6篇,而且多为新闻作品。

三、练习设计

从练习的设计上看,新教材练习设计和旧教材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精神。不仅如此,新旧教材篇目相同者,其练习题竟也相同。拿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来说,新旧教材都选(新教材在第5册,旧教材在第2册),旧教材设有四道练习题,新教材也有四道,而且有三道竟完全相同;就是那一道不同的练习题,其设计手法和设计意图也与旧教材无根本区别。

不知这种做法是人教社的特色乎,还是另有深意?笔者使用这套教材多年,至今弄不明白。


四、能力培养

从能力培养上看,新教材5本书20个单元80篇课文,旧教材6本书36个单元144篇课文。新教材选文比旧教材少将近一半。谁都知道,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量的积累,何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这量的背后实际上是个能力问题:量减了,能力又当如何呢?

五、课堂教学

从课堂教学上看,新课程倡导“对话”,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理论层面而言,这些从自西方搬来的理论其提法的确新颖、诱人;但就操作层面而言,却往往难以有效地落实到位。

(一)我们先说对话

拿“对话”来说,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对话形式莫过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前一种形式往往会变成教师与少数尖子生之间的“舌战”,其他学生只是袖手观望而已;后一种形式常常又会变成少数健谈者“讲堂”,其他学生则只能“洗耳恭听”而已。


那么,造成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

1.从教学内容的理解上看,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年龄、理解力等均同成年人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际上同成年人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所谓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的“对话”,实际上只能在一种很浅的层次上展开。这种浅层次的对话开展一段时间还可以,时间一长,自然无法维持。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教师方面讲,这种浅层次的对话往往使教学目标难以有效地落实到位,为了使预设的教学目标不致堂堂“悬空”,教师不得不亲自出马,挖出那被表面的热闹所掩盖住的“真经”。从学生方面讲,这种表面热闹,实则抓不住要害的“对话”,开展一段时间还可以,时间一长,他们也自觉无趣,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中生的心理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在这个转折点上,他们一方面有了成人自尊、自爱,渴望大人把他们当“成人”看的心里渴望;另一方面,他们的确又很幼稚、单纯。前者使他们因“顾面子”而不肯轻易发表可能会给他们的“尊严”带来伤害的、且毫无把握的意见,而后者其实又对前者起着强化的作用。

由此看来,把“对话”视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单从表面看似乎是很恰当的。倘若将其定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实在是不够严谨——虽然现在有许多“语文教育家”发表过有关“对话”的专门论文。


(二)再说“自主、合作、探究”

众所周知,“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性,其核心是发现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但是,实际的情形又是如何呢?我们不妨抄录一段实验开始不久就有老师对这种新式学习方式的质疑: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由形式主义演化出来的“浮华”现象有所抬头,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比如合作学习热热闹闹,似乎所有的教师一夜之间都成了研究、运用合作学习的高手。不过你如果走到学生中间看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怎样合作:有的在说,有的没听;有的抢着说,而不顾其他人正在发言;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连对方说什么都听不清,更别提合作了。而更多的情况是“走过场”,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学生还未充分讨论合作,教师就已经“鸣锣收兵”。自主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自己提问,接着小组讨论解疑,最后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摘自吴章贵《当前语文教改中两个突出的问题》,《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12期)

应该说,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1.教师培训不到位。新的高中课程实施之前,各家出版社和相关机构也组织过几次培训,有些笔者也参加过,但培训完毕,总觉着培训缺陷很多,归结一下,主要的不有两个足。第一,在培训内容上偏重于《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解读,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因而即使是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在面对实践时,依然感到不知所措。第二,在培训对象上,城市中学的老师多于农村中学的老师,,重点中学的老师多于普通中学的老师。这样一来,导致许多普通中学的老师得不到相应的培训。

2.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有顾虑。大家知道,高中教育是升学教育,高考是高中教育必须回答且还得答好的一份试卷,学校在这个方面稍有闪失,对学校声誉和生源影响重大。因此,在这样一个事关考生,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学校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那一方都很慎重,谁也不会在高考方案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就老老实实地支持教师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去做。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教师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一方面尝试着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去做,另一方面又不敢完全放开手脚。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实际上走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狭窄小路,课改的精神实际上未能很好地落地。

3.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存在时间紧、学力不足、资源匮乏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绝不是科任老师所能解决的。


六、课程资源

从课程资源上来看,由于新课改理念新、选文新,时间仓促,加之实验省份开始时很少,故新课程所需资源普遍缺乏。拿课外阅读来说,人教版必修教材“名著导读”部分开列的名著,有些学校图书馆要么没有,要么很少,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这个方面,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严重。再拿教辅资料来说,存在的情况一是没有,一是虽有,但真正能和新教材、新理念搭配的教辅资料少之又少,这样一来,无形中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虽然在理论层面非常诱人,但在实践层面却常常让人很难捉摸,很难完全落实到位。此中原因,除了以上谈到的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明显地带有强烈的理论化、理想化的色彩!而这一点,却是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设计者们不能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在继承2003年《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认真总结了十余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就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构想。同时,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于2017年秋季在部分省区、部分学校推开。

这次课程改革能不能纠正上述的种种弊端,从而使课改真正为学生发展助力,为提升语文教育质量助力,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助力,我们拭目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必修”之后话“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