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挲大地

                                              ——《文化苦旅》

        我遇见余先生,大概是在一个秋意渐浓的薄暮,他一袭布衣,迎着苍凉的晚照,归隐到暮色最深处去,脚步生出一股顽泼之气,一路雨水,最后掩身于悲怆和如虹的秋色。

        这一程山路,其实是一程令人心酸难堪的劳累旅途,除了邪魅的晚景、酸涩的背脊,隐秘在深山里的鸟也没有如约归来。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大抵是容不得外人来扰攘喧嚣的。

        恳恳勤勤,寻寻觅觅。

        我只能随他走到这了,因为惧惮着虚妄的未来,也遭遇和见识了足够多的丑恶和痛苦,甚至学会了悲悯同情蝼蚁和藤蔓。他要带来者去的,不是镜花水月的亭台楼阁,亦非桂殿兰宫、雪月风花,在断壁残垣中洞见历史的真相,借着风干的檀木抵挡围猎文明的风沙,才是他希望我,以及所有怀着赤诚求索的后来人做的。

图片发自App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他书里的大人物、小人物,都拥有着独立且现实的骨感,与历史捆绑在一起,深埋地藏。

        我看见,莫高窟门外,朔风残阳下,王圆箓愚钝畏缩的身影,苟且而艰涩;我看见,黄州陡坡,江河浩汤,苏东坡突围,与肮脏的诟辱决胜;我看见,天一阁外,范钦孤决而清醒,奄奄于行榻,死后带着守楼人的尊严与天一阁在风雨中走向不朽。伏在这片土地,感受由浅入深的温热,从皮肤到指甲、从血液到毛发,伸手摩挲,然后走向暧昧不明的地平线的延伸处。

图片发自App


        与其做一个为破裂的文化恸哭的莽夫,不如理性地审视一切迟到的、早产的文化胎记。

        所谓高级的文化和精神,并不是一种肤浅的现象,而是植根于各色土地,贫瘠的或茂盛的,严寒的或炙热的。他创造出一种厚重的归属感,带给我们追求精神价值的动力和纯粹的欲望。同样的,文化的受众也在抉择和分选着高雅和低俗,时代的门槛任由经久不息的灿烂文化迈过,同时摒弃着恶俗和软弱的低级文化。人类要创造幸福和高贵的文化,也要有容忍恶俗的肚量,然后去抵制、消灭恶俗——由此陷入了一片通向进步的沼泽地。文明的开化,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变迁都在这种文化的角力中艰难进行着。高雅和庸俗必须作为两个对立面存在着,然后由人类给他一个支点,来为双方维稳。所以真正展现人类智慧的,便是在开创文明的过程中对雅俗的尺寸和度量,以及个人在构筑文化自觉和历史觉悟的漫长历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深度思考。

图片发自App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沿着历史的时间线,撑着孤棹,不疾不徐,驶向现在与未来的远景。我们作为交织在时间线上渺小的一份子,见识了守旧与肇创的拉扯下,被粉碎的和被寄以厚望的文明遗梦,赤手空拳,无可奈何,在寥寥的悲怆与凌乱中延循着枉顾历史的劣根。

        当人类的烦恼凌驾于自己不纯粹的欲望时,儒生也会击中箭靶,将士也能诵读诗书。我们终究无法忘却伞下的侗寨,也无法洗去热烈灿烂的傩戏留下的泪痕,历史上的流氓、强盗固然有扬鞭千里的畅快,长辫的中国人也曾在深宅大院里长袍裹身、吞云吐雾,五千年的骄傲绝不会瞬间覆灭的,我们仍对自己的“炎黄子孙”的匾额楹联一腔热血。

        强开中国大门的列强,或是中国深重的历史灾难,对传统文化而言,是曲折,也是一种历练。但,中国文化的精魂,永远的器宇轩昂,中国人的脊梁,永远笔直坚挺,五千年的文明烙印,永远深入人心,永远热烈滚烫。

        我依然伏身于厚土,摩挲大地,在这一程文化苦旅中,我愿背负我的脊梁,洒脱随性,经受风云,感受历史的藏蕴。愿有傲骨的古人,把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尽数交与历史的波涛,化作奇丽的山川,永远养育和丰富我的精神。

图片发自App

        “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这艘满载旅客的航船,会又一次鸣响结束夜船的汽笛,悄然驶进朝霞,抵达一个码头。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

你可能感兴趣的:(摩挲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