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笔-1

作为一只菜鸟级别的程序猿,我的日常座右铭就是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了...

没错,程序猿这个行业呢,不是你主动学习,就是工作迫使你学习,像我这样的底层的小开发一枚,每天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首先呢,要学习怎么很好地了解产品经理提的需求,写出匹配的开发文档,然后呢,要学习怎么写出更优雅的代码,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再然后...上班的8小时感觉非常“充实”呢...可能有小伙伴会问,程序猿只上班8小时,不太现实吧,我只能说:兄弟,你很睿智,一眼看穿,怎么可能8小时呢,程序猿的上班时间是没有8小时之说的,保底10小时以上...大家习惯了就好,我不由想起年幼无知的我当初面试时问HR的问题:"你们公司加班吗?",我不知道当时HR是怎样的内心活动,哈哈哈哈...

随着相对于机器语言,更接近自然语言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出现,编程变得越来越好入门,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编程这一行列,程序猿们的生存之路显然变得越发的狭窄,竞争也就越发的激烈,“学无止境”这个词很好地形容了现在程序员们的处境,随着技术语言的的不断更新,我们的程序也得不断地升级更新,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用户的需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然结果就是被“拍死”在沙滩上...

为了不成为“沙滩”中的一员,我们必须做些什么,作为开发人员,我们暂不需要关心整个产品的架构设计,毕竟上面有架构师,开发经理一些大牛们坐镇,我觉得,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我们负责的模块,我们对Leader分配给自己的模块要有主人翁精神,简单来讲,这个模块是你负责的,你就要对这个模块负责,从了解需求到模块上线所有的环节必须负责到底,那怎样算负责呢?怎样使得自己负责的模块能够顺利上线呢?我觉得提升自我是关键。

作为一个模块的最终执行者-个体软件工程师,你写的代码直接影响你负责的模块,各个模块的质量又会多少影响整个产品,如果把一个产品看作一个水桶,每个模块就是组成这个水桶的木板,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水桶的承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很显然,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也就是说整个产品的质量是由最差的那个模块决定的。

由此看出提高个体软件工程师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参考个体软件过程(PSP),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录表,主要记录1.时间分配,比如一个模块,具体的设计时间,开发时间,2.逻辑的漏洞,比如:什么逻辑漏洞,发现的时间(设计阶段,代码阶段,测试阶段,产品上线后),怎么修复的(具体的修复方式),怎么防止类似的漏洞的出现(一些tips),3.Code Review时的一些记录,比如:代码优化的方案,一些争论点...

那么,小伙伴可能会问,记录这些有什么用呢?

我想说的是,长时间的记录积累肯定是有用处的,首先,第一点时间分配,你可以在拿到模块需求后,快速准确的给出完成这个模块的时间,包括设计,开发的具体时间,这样你的Leader可以在程序没开发之前就很好地掌控各个时间节点,可以有理有据地和客户定下产品各个阶段的交付时间,第二点逻辑漏洞的记录,这个可以结合第三点Code Review一起来说,在review别人的代码时,你可以参考他的逻辑漏洞记录,看看他有没有犯类似的逻辑错误,有很好的的参考价值,当然逻辑漏洞的记录也是要不断更新的,比如一个逻辑漏洞已经很久没出现了,我们就把它划掉,新出现的当然也要更新记录的,尽量做到与时俱进。

一句话总结:Practice makes perfect,大家一起加油吧!Stay Tuned...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随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