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爱情故事(1)

文前墨:

相由心生,言随其性。

再次打开《红楼梦》,总是被黛玉的性情所吸引。

曹雪芹刻画人物的功力可谓登峰造极,每每读到宝玉和黛玉的对话,便顿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一个活的林妹妹就在自己眼前,让人欢喜得要死,让人喜欢得要死。

所以,萌生了一个想法,将书中宝哥哥和林妹妹对话的部分摘录出来。

一来,摘录需要反复阅读,需要有所取舍。同时,我也会记下自己零碎的感想,以后重读或可拿来对比,看是否有新的体会,姑且将其视为一种精读吧,而且是自己第一次尝试精读。

二来,有针对性的摘录可以重点学习曹雪芹如何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

三来,宝黛的爱情虽是悲剧,却也耐人寻味,单独摘出,方便以后闲暇时阅读,或可作为现实中爱情缺失的一种慰藉。

此为第一辑。

摘自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人物、懵懂顽童!到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正想着,忽见丫嬛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个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到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似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这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母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座,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字。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好。”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个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易品红楼: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宝黛的欢喜冤家的故事自此拉开帷幕。

因是第一次相见,不管是不是外貌协会的,首先关注的必然还是一个人的举止神态和精神风貌。

跟现实中的初遇一样,谋求彼此的共同点是人之常情。宝黛二人的第一个共同点大概就是彼此眼中的对方都是与众不同的。

文中关于二人举止、外貌、神态的诗意化的描写,可谓是全书中诗词的一大高峰。爱了爱了,背了背了。

黛玉见宝玉:哎呀,这个小哥哥怎么这么眼熟!宝玉见黛玉: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

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中的搭讪套路一般不都是从“你好,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开始的么?

哈哈

看对眼了,接下来就要进一步找共同点——可宝玉有玉,黛玉无玉——那还了得,果断摔了!

这是不是很像小时候的自己因为天然具备了比喜欢的女生更优越的条件而无故跟家里人使性子,耍小脾气?

青春期的女孩子毕竟是比男孩子成熟的,我们再来看看黛玉未见宝玉时的内心想法: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人物、懵懂顽童!到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懵懂顽童——多么形象和贴切!

如未经历,如未细察,如何写得出这活灵活现的人物!

我看的是脂砚斋评注版,脂砚斋在后面回目的评注中多用“阿颦”或“颦儿”代指黛玉,实在是耐人寻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黛爱情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