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活在朋友圈里,还是活在当下更好

六一儿童节那天,我等女儿入睡之后,去找老公聊心事,因为我察觉到了内心有股很奇怪的情绪在,它已经影响了我原本的平静。分析下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攀比心里作祟。那天,朋友圈里晒出各种庆祝活动,而我们家就如平常的小日子一样。

老公问:“特别庆祝六一儿童节会让孩子更快乐吗?”这跟他的另一个观点如出一辙:如果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每天都如过生日一样开心;如果有感知爱的能力,每天都如情人节一样甜蜜。

为了做而做的所谓的仪式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做的意义。强加的仪式感会将纯粹的生活打上各种各样花哨的标签,而却在应付的疲惫中埋没了原本自然的味道。

在很多事情上,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即使不一定很精彩,却是独一无二。

当你有任何一个想放弃的理由时,好好去看一看这个场景,你会很受鼓舞和感动。想做一件事情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想做一件事情的借口有千万个。“不得不做”和“我愿意做”带来的内心力量是截然不同的。

我一直鼓励女儿多参加集体活动,无论是在小区里跟小朋友们疯玩,还是参与学校或是其它社团组织的活动。我觉得成就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去帮助别的孩子,以及被别的孩子帮助。

每次参加完集体活动,我都会找合适的机会跟女儿聊聊感受和心得。以前的我只会单刀直入地问她,比如喜欢今天的活动吗?今天好玩儿吗?得到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喜欢或是不喜欢,好玩或是不好玩。

而当我想继续询问细节时,聊天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她不是说“没有了”,就是“不知道”,或者索性用“嗯啊,呀啊”敷衍。

后来慢慢地我才一点一点学会了如何跟她聊天。比如从她完成的成品入手,了解她制作的方法和过程,然后顺其自然地夸夸她为之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或者从她的情绪入手,问问那个当下为什么会出现兴奋、激动、害怕、沮丧等心情,然后用心倾听她的内心小心思。

又或者当她不满意这次的活动安排时(虽然报名参加之前都是经过她确认的),不是去急于否定她的判定,而是静下心来听一听到底是活动的哪个或是哪些方面没有达到她心理的具体什么预期,并且顺便提醒她在下次做决定的时候,可以事先再咨询详细一些,以及再考虑周到一点。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女儿之间聊天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培养她四个方面的能力。

* 自己具备快乐的能力,同时也愿意分享快乐。

* 尽可能地努力把握可以带来自我突破的机会,并去勇敢尝试新事物。

* 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坚信方法一定比困难多。

* 待人友好向上向善,得到别人帮助时要感恩,并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回报。

虽然有些话她现在还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但至少让她有一个概念,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文字的口号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

作为父母,我们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现在就得具备那样的品质。

行之舞者

我是行之舞者,那一个放弃了过日子,而是在边行边舞中过生活的Awareness_dancer.

如果我写的某一句话,展现的某一个场景,让你的内心出现那种温暖而又熟悉的痒痒感觉,哪怕只是瞬间一现,那至少说明在曾经的某个时刻,我们有过一样的内在联接。

喜欢,那就在右下角点亮红心,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来源。关注,我们的缘份就此开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比活在朋友圈里,还是活在当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