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41、读书与人生--傅佩荣

这本书可以作为家长阅读的启蒙读本之一,四星推荐。尤其前两章我觉得在成年人读书这件事上傅教授分享的心得很有价值。最后一章则是傅教授自己的读书书评以及替作者写序。这本书里摘抄的多是傅教授关于哲学宗教书籍的一些点评,文学方面的都比较少,作序的部分可读性又弱了点。当然,这是对我而言,也许别的读者能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毕竟每个人只能在书中看到自己。

开始知道傅佩荣教授是因为周国平老师推荐傅教授的西方哲学史,虽然哲学史这本书还没读过,傅教授的其它作品却看到过一些了。是一位敦厚的哲学教授,不过其文字不如我对周国平作品的那种喜欢。傅教授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可,就是对于翻译这个问题,不论是古文今译,或者西文中译,译者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读者所能收获的内涵。你读的译作并不等于原作者的表达。而傅教授本身也是一个翻译,这方面让我很是欣喜。一直就特别偏爱作家型的翻译,像韩少功,村上春树,这包括傅教授,昨天读过的黄灿然,之前还有说的冰心翻译的纪伯伦诗集等,包括那个时代很多学者型的翻译家,毕竟翻译这个事从经济效应的角度来说,真的是有点寒碜的,能耐得下性子和不计得失做好这件事,真的不容易。

傅教授本书第一章是自己的读书方法分享,虽然不见得是傅教授一次写就,为出版社收拢归集,但是这些读书方法是真切实在的,适合阅读入门的成人参考。第二章人生不同阶段应该读哪些不同的书,也是非常不错的建议,至少在自己还没有明确的读书目录或者方向时,这个也是可以作为指引的。第三章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大家就根据自己情况各取所需吧。

----

读书的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从事各种选择适,可以分辨本末轻重。---关于为什么读书这件事,大家众说纷纭。我觉得终身学习,也像书里说的,你读的哪一类书,直接决定了你的目的。我在多年前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学不以致用。当然,这后来我践行得如何呢?自我评价,五五或者三七开吧,一半的时间还是读修心养性,寻找自己不迷茫的书,另一半大概也是基于工作或者功利需求的工具书方向。其实包括现在的中考,基础教育类型的书,未尝不是功利心更重一点。不然都知道应试教育多有不堪,却也无奈在这方面花费时间精力研究,以期获得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或者为他们所采纳。好的地方是实实在在的替人解惑,不好的地方是我更在乎的真正的教育却难有影响力。好在这只是起步吧,我现在所有为应试而投入的精力,其实都是为了非应试的终身教育所做的推广吧。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如果还要给应试加个目的,那就是在个人目的之外,总还要养家糊口,这个相对来说是容易满足条件的。

真正的阅读是重读,这时才做得到且读且思,并且吸取精华转为己用。---不管是布鲁姆还是傅佩荣,一个西学文学教授,一个东方哲学教授,都强调读书的重读重要性,我也很认可好书是需要精读,重读的,自己也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不过像傅教授多花费精力在哲学类书籍,傅教授多花费精力在文学经典作品上,我也有自己的选择偏向,比如心理类书籍,弗洛姆爱的艺术,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儿童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又或者哲学思想类,周国平的全部作品,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等等很多书我都是重读了三五遍,毕竟我的水平和能力比两位专业教授可差得远呢。倒是不少教育类的书籍,包括一些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我还真的是作为工具书在读,不一定重复读几次,只是通读不同版本的教材,不管是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我读过的都不下五个版本,包括中外版本。且继续努力。

--两位大教授,只因一个是哲学系,一个是文学评论向度,对待西方经典名著的阅读角度全然不同,哲学家看到的是生活,形而上。文学家看到的是意识流,人物原型,小说艺术,高出生活的部分。

学生时代念书的乐趣是什么?是与同学竞争,是为了自我肯定。

人的知识可以像水中涟漪一般向外扩充,但是必须有一个核心,就是个人所关心的焦点。---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感谢傅教授给指出迷雾。我一直隐约也有这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清晰的思路。比如我现在的阅读,其实不管是文史哲,还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包括教育学等,其最核心的点是成长,自己终身学习的成长,同时如何通过自己的分享去影响更多人进行终身学习,在这个目的还很难实现的基础上,我先去影响更多学生们的教育成长,应试是最外围的目的,其次最少是影响孩子们应试之外的教和育,再次是成人们的终身学习或者说成长。因为我也在学习中成长。

不论念什么书,又不论念多少书,最后是否能由思想与文字,转化成热忱与行动,改变自己的生命,则是别人不能代劳的。---傅教授分享的这类心得,深得我心,这也是我看了本书前半段非常推荐的原因。我近一段时间就是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也许它短期是看不到什么经济效益,用夫人的话说就是为爱发电,这就是周国平老师所谓不给钱也愿意做的事情啊,乐在其中,自有其成就感。助人为乐,又无损自我,还能自我受益,相信这是大部分人都愿意选择的行为。

翻译是学习外文的良方。看似笨拙,其实是捷径。

以下一些摘抄在我看来都是阅读建议方面的金玉良言,不晦涩不高深,却能直接借用:

真正的念书是重读,如何才可配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起一种共鸣作用。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重读几本书,其效果十分微妙,可以测知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成长历程。

不论如何读法,念书的过程都是要靠我们的三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强烈的动机之外,还须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语言,等于开启一个不同的世界,或者使你以不同眼光来看待原有的世界,顿时就会觉得兴味盎然。

人文方面的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对生命的品位与期许。

不管读什么书,读完之后总要记得一些东西,否则怎么用到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上?

我所企盼的,是大家多读书,并且多读有内涵的书。

所有的习惯中,只有阅读是无可非议的。阅读使我们在人生行程中,看得深,想得远。

学习文学的孩子不会变坏,只是他们的梦想容易幻灭而已。

这篇小说让你读了很少的故事,却想了很多的道理。

最上乘的文章是自言自语。这是因为作者心中一旦设定了读者,那么不管他采取什么角度,都会受到某些牵制,无法畅所欲言。

学不到史怀泽,可以学夏目簌石,他选择做个英文老师,因为这个工作他有兴趣,对社会有益,不会扭曲个性。

人到中年,有人说万事休,我却觉得万事新。何以新?因为在经济稳定,经验丰富之后,可以从头学习文学。文学不是人生的调味剂,而是人生的实体。

查拉图斯特拉修行有成,宛如发出光芒的太阳,但是如果没有人们可以照耀,光芒又有什么意义?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宗教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又何尝不是想把自己体认的光明,洒向人间?

现代人念书,常会碰到古书今译与西书中译的情形。译文为何不同?这应该不是原作者的缺点,而是译者不够资格也不够负责。这种经验多了之后,我对西书中译就产生了戒心。

首先要记的是依序的章节名称。其次是把原来要画在书本上的重点抄写在笔记上。在抄写时,要把自己当下的心得与感想,以凸显方式记在相关的资料旁边。我在阅读一位作者的书时,同时也记下了自己的反思。所谓的记忆,其实并不是记得原作者写了什么,而是记得自己读懂了什么。-----傅教授这段就是很干货的分享。我大抵也这么做的,虽然有些具体方式方法不一,之前也是从周国平老师那里学来的。比如我就用自己的笨办法,几年时间抄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这其实就不止是读一遍了,摘抄的时候等于又把重点内容二次阅读了,而且在阅读的时候我会有一些心得写在旁边,摘抄的时候又做二次加工。这样子阅读一本书的收获还是非常不错的。过大半年或者一两年之后再阅读同一本书,我摘抄的重点和所写的感想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自己的成长和重读的重要价值体现。

我收集经典作品,判断标准是作者是否列于大家之中。能在文化史上享有盛名的,应该不是泛泛之流,因此他们的作品必有可观之处,至少读了之后,容易获得启发。---有同感,至少现在图书馆选书时间短的时候,我经常会用这个方法去借书。

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已经逐渐由文言走向白话,再趋近漫画,这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感叹的。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战国时代的书毕竟有限,孟子尚且如此说,又何况今日呢?于是,我们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图书越积越多,其中未必都是开卷有益的;另一方面,如果不读书,又无法提升生活品质。化解之道只剩下一途,就是自我约束,读书须有选择性。---深以为然。

一年四季至少可以选四本书,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以及其他合乎个人兴趣的题材。

人生不能完全依靠书,但是没有书的人生,将是贫乏与枯燥的。

评估一本书,首先要看作者的背景。

傅教授经常阅读的五类书:经典论著,侠义小说,哲理散文,文化资讯与工具书。

小说必须留给我一个省思的余地,同时允许我以新颖的眼光看待既成的世界。我是否忽略了亲情,爱情,友情?是否坐视不义之事在身边发生?当我从小说堆中抬起头,站起身时,我对同一世界之人更加珍惜。

现代的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出于无知的与出于自私自利的。---这是摘自房龙的宽容。这本书我就没怎么看懂,不知道是翻译的责任还是我的自己的问题,反正我的评价和傅教授完全不一样。不过这个也算涉宗教哲学伦理类的,傅教授自然比我看的远。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王阳明--传习录,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方东美--哲学三慧。

精读的秘诀有二,一是且读且思,写下眉批心得;二是每隔一段时间(如三年),再读一遍。同一本书,我在不同年纪阅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前不清楚的,现在明白了;从前只看浮面,现在加深程度。若不如此衡量,我如何得知自己的心灵状态?

高考之前为升学而念书;大学为就业而念书;进入社会之后为兴趣而念书。

伏尔泰--老实人。四大圣哲--雅斯贝斯,傅佩荣译。谈文学--朱光潜。

希腊悲剧使人在庞然的命运之前,蓦然警觉自己的不平凡:即使终究注定了失败,我依然要尽我所能地去活着。

校园的求学生涯,它是要培养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所谓受过教育,是指具备了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青年期读书是为了谋职安身,讲求实效和自我定位。若青年期仍未能建立人生观,难免面临四十而大惑的困境,此时不妨借哲学与心理学书籍作为阅读的参考。中年期事业已有基础,生活品质成为关心的焦点,因此最需要文学与艺术的滋润,舒缓。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读书,只是方法与目的不同而已。

哲学不提供答案,它只提供思考的方法与架构。

青年期的读书将会决定一个人的生命品质。它是人生的冲刺阶段。

成长须以自由为前提。所谓自由,在此是就人到中年,已经看到外在的限制,然后转向内心而言。

我小时住在乡下,整个暑假都在海边,河边,树林,草堆中游荡嬉戏。当时没有特别的快乐感受,只是觉得自然平凡。现在住在都市,每逢夏季必读庄子,童年记忆乃栩栩如生,复现于脑海中,原来那正是莫大的幸福。我不能回到童年,也不易搬回乡下,但是谁能阻止我的心灵跨越时空的限制,并且借着庄子的帮助,自由翱翔于大自然?----深以为然。我才三十几,就经常有这个困惑。只不过还没从那本书中找到直接回到童年的心境,大部分时候是靠了直接回到记忆里的故乡,只是很多地方俨然世事变迁。

无论两条腿怎么努力走近,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为接近。

冬天适于沉思,沉思的目的是修正方向,重新出发。我们在不同季节念不同的书,或许可以借此调适心灵的季节,进而选择心灵的故乡。

偏好心理学家的作品,尤其是荣格,马斯洛,罗洛*梅,弗洛姆等。

过度强调EQ,可能形成乡愿心态,就是对任何人都以笑脸相迎,得到表面的和谐却失去了真诚的心意。

文明的进步,在于我们由物质层面转向非物质层面去发展。文明的真谛是人类有意而自愿地减少各种需求。

作者提出五种孤独之德:自由,回归自我,契入自然,反省的态度与创造性。谁不向往这些品质与品德?孤独不但是可欲,可取,可喜的,而且是人生中必须善加珍惜的价值。孤独使心灵趋于安静。外在的安静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中可以观照历历往事,明辨成败得失,由此接受现状,处之泰然,得到心灵的宁静。

孤独绝不是无所事事,更与心烦意乱无关。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孤独使思想更为深刻。人的思想有三种作用:一是向外寻找因果关系,由此明白人情事理;二是向内考虑自身言行,以求社会生活的必经之路;至于思想的第三种作用,则是向上提升以求领悟人生意义。

孤独使生命恢复完整。

人的生命分散在人,地,事,物中,常有撕裂之苦。

所谓根源可分为两阶段:一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二是向外超越界的启示。孤独者即使大隐隐于市,也特别钟情于自然界的美景。

人生的过程,无异于自我遗忘的过程,等到察觉困境,往往已是中年阶段了。

康德,健康把我们带到外面的世界,疾病把我们带回内在的世界。

心静的目的是增加感受的敏锐程度。

人如何理解自己,以及人如何理解世界。---道德律和星空。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这个源头的两大主流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人生不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而是走向完美与成全的理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Z141、读书与人生--傅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