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03奠基者书摘1 - 草稿

中华民族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周以前,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时代的顽皮和撒野。周以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国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变了一次,时间在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则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这就是用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前者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后者以伦理纲常为核心。正是他们,决定了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和文明的精神气质。

更重要的是,由于20世纪以前,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是基本不变或者精神不变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便表现出惊人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正如一位西方史学家指出,过去世界上多数地方的兴衰更替,不但是王朝更是整个文明。……

相反,中国虽然也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它的历史却像家史一样,可以通过单一线索由近及远。显然,这位西方学者的观察是到位的,原因则在于周人完善了从夏代开始的家国体制。正如后面要讲到的,他们干脆把天下变成了可以更换家长的大家庭,周武王举起殷商的白旗就是象征。

西周,是中华文明的定音鼓。

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037

什么叫人殉?就是活人殉葬,用人做陪葬品。什么叫人牲?就是活人献祭,用人做牺牲品。陪葬品和牺牲品原始时代就有,但前者多为器物,后者都是动物,比如马、牛等。这些动物,养着的时候叫畜,要杀的时候叫牲,合起来叫畜牲。用于祭祀,毛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牺牲。

得失之得或曲直之直加上“心”,就成了道德的“德”。但道德既然在心里,怎么治国?唯一的办法,是把无形之德变成有形之物。榜样——看得见的力量,乐礼——行得通的手段。

礼辨异,乐统同;礼讲多样,乐讲统一;礼维持秩序,乐安定人心。

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井田顾民生,封建从民意,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

事实上,封邦建国必须授土、授民、授爵,表现出来的正是周人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尽管这个时候的邦国,还只是初级阶段的国家,甚至不能叫做国家。但。土地、人民和领袖,便从此成为我们民族的“国家三要素”。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赞美诗《歌唱祖国》,就是第一段唱土地,第二段唱人民,第三段唱领袖。

你可能感兴趣的:(易中天中华史03奠基者书摘1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