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9

          语文课堂应注重美学教育的渗透培养

      前段时间去曹范中学参加片区教研,本次教研是同课异构的形式,我校的玉洁老师参加的。所讲课题是九年级的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她是第二节课讲的。去的路上我还在思索这样的一个专题复习不好讲,往往会落于俗套。于是越发对玉洁的这节课有所期待,要知道她总能给老师们带来惊喜,专家型老师总是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她以“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为切入点,这是朱光潜在《诗之境界》中的话,由此来探究诗歌产生的本源。她借助了一段春景的小视频,画面春意盎然,五彩缤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引出了自然是怎么样的,诗歌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如何感受到自然,就用感受的方式来表达,包括自然的颜色,自然的气味,自然的声音,自然的动与静,如此而已。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让所听之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就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弥老师所说的毛线头,真的找到了撬动学生思维的杠杆和支点。

      听完课后,我就在想朱光潜作为一个美学家,在他的《谈美书简》中曾经说过,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这句“本于自然”的主张就来自于美学思想。诗歌是文学艺术,艺术美,说的是自然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他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了。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书。人人尽管都有字典,可是要写好的诗文,就要全凭各自的情趣和才学了。所以自然本没有美丑,要想让自然美,需要艺术的加工、情感的投入。我想这就是我们鉴赏诗词手法的意义所在。

    朱光潜还从生理学角度来谈美,说到了移情作用,人在全神关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移注到对象里,使外物都具有了人的生命活动。比如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鸟、花、草都有了人的情感,都有了灵性,才能自由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才能成为艺术。

      对于读者来讲,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需要读者维持,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需要读者,就像演员需要观众。老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应该竭力引导其自我的鉴赏能力,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作者的了解,对背景的熟知和个人知识建构的基础上。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讲,除了欣赏之外,可以开始创造之路,一切艺术作品,没有创造就不再有欣赏。既然都会了创造还有不懂得鉴赏之理?

      诗歌是生命的表现,生命时时在变化即时时在创造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都会感到诗人的心就是一个小宇宙,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所以我们的师生也应该能由感同身受的本领。这些都属于美学的范畴,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美学教育的渗透。

        玉洁的课让我思考了很多,她竟然调动了我的思维力,我开始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是因为以前可能这样的品质课太缺乏,当然初中部的好课还是有好多,解林霞的课每次也是回味无穷,我也只能自认为是懒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