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你要勇敢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01【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有多红,这个电影就有多火。放假在家,找出硬盘里边放了很久的一个片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刚刚看了10分钟就被紧紧抓住了眼睛,然后几乎是含着眼泪看完了这部喜剧。

影片讲的是从小就有着白雪公主梦的女主角——松子,经历的一段段悲惨的感情遭遇,不管是被家暴、被抛弃、被欺骗,甚至当浴池女郎、杀人入狱,松子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再怎么破碎,都本能生存下去的故事。

整个过程心里最强烈的感受,心疼松子。遇人不淑,为爱痴狂。燃尽羽毛,也没有被珍惜。

抛开电影表现本身,很多人在看的时候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们总是想尽办法来取得别人的认可和欢心,即便有些是常人看起来怪异甚至可笑的方式。

我们恐惧生活的不公和自己的示弱。这个变成胶片的,我们对生活梦魇般的臆想,就叫做“讨好型人格”。

你会这样吗?

  • 对自己不够自信,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也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

  • 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导致生活中工作中都经常不知所措,犹豫不决;

  • 害怕被忽略,却又总是被忽略,不断重复心理建设,假装心理很强大,往往深夜一个人默默伤心难过;

  • 多重人格,对人防范心强,表面与人和善,实则内心抗拒别人的太过亲近,所以时间久了容易被人说虚伪;

  • 常常幻想一个人的世界,却又害怕孤独的矛盾综合体;

  • 有求必应型,不太懂得拒绝别人,所以经常没有自己的时间,偶尔感觉愤怒,却又无能为力

02【那一瞬间,我觉得我的人生完了】

23岁的松子有着一份音乐老师的工作和一个爱慕着她的男老师,如果没什么意外,应该也会幸福地度过一生。可是学生偷钱被发现,松子为了能尽快解决问题,不惜顶替罪名,息事宁人。可是遭到了领导和学生的背叛,丢了工作。

离家出走的松子和作家彻也同居,即使彻也对她又打又骂,松子都不要离开他。为了他去借钱,后面作家受不了精神压力,选择自杀,松子目睹火车将彻也撞粉碎的瞬间,崩溃地倒在雨中。

但是半年后,松子却唱起了歌,她做了彻也事业敌人的情妇,没有忍住去找了那个男人的老婆,男人大怒,坦白和松子在一起只是为了报复作家彻也,赶走内心的自卑。他们的关系也到此为止了。

因为男人的一句“你的身体真的很性感”就去做了浴池女郎的工作,从头牌做到被淘汰。

26岁的松子在河边溜达遇到了小混混小野寺,于是开始和他一起,两个人做些投机的生意。小混混欺骗了松子,松子发了疯似的失手误杀了他。

杀了小野寺后,松子选择跳河自杀,想要死后到唯一真正爱他的彻也身边,没想到,河水太浅,没死成。

她遇到了路过的理发师,然后就和这个男人一起喝酒去了。

警察问:“是好男人吗?”

松子说:“不,实际上,是个寒酸的男人”“虽然寒酸,但是,眼神却很温柔”“就这样和他过了一夜,第二天,不由得帮他做起事来”。就松子以为遇到了可以托付终生的人时,警察找到了松子。

在监狱的八年时间,松子学了一手理发的好手艺,靠着对理发师的爱的期待活着,但当34岁的松子出狱去找他时,发现他已结婚生子。

在美容院工作时,松子遇到了当年偷钱的学生龙洋一,当阿龙说爱她的时候,松子二话不说就选择跟他在一起了。黑社会龙洋一对松子拳打脚踢,松子却说:“没关系,打我杀我都没关系,总比孤孤单单一个人的好”

后来龙洋一入狱,松子还是等他出狱。

可是40岁的松子等到的却是一记重拳,学生离开了她。

松子彻底放弃了希望。整日喝酒吃垃圾食品,不打扮,不打扫卫生,也不与人接触,就这样,活到了53岁,成了一个又胖又脏又臭的疯婆子。

这就是松子的命,一直被嫌弃,一直被人随手丢在一旁,一直被人踢来打去。

只要有人愿意,她就全盘接受。

03【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而在于付出】

松子有个生病卧床的妹妹,父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妹妹身上,对松子则是疏于关爱。松子最开心的是和父亲一起去游乐场那次,因为偶然的鬼脸得到了很少露出笑脸的父亲的笑容,从此,松子便在紧张或者逗父亲开心时不自觉做起了鬼脸。

松子因为父亲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自己能让父亲感到快乐而快乐,为了能多看到父亲的笑容,越讨好,越卑微;越卑微,越讨好。

就像松子,很大部分讨好型人格形成是源于:在原生家庭中,他们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幼儿的安全感完全来自心中最大的的“权威”——父母,而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这时候他们才能感觉自己是安全、不会被抛弃的。

一个小孩子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所以就会刻意做些什么去迎合“权威”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得到关注和关爱。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

这也成为了他们在各种关系中的认知范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只有当我去不断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待的时候,我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

在“讨好者”的认知中,获得别人认可和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除了原生家庭,蒋方舟在节目中提到自己的“讨好”性格的时候,讲了这么一段经历:

作为一个天才少女,从小蒋方舟就被家人投入过度的关注和期望,所有人都给她贴上了“好孩子”、“天才”的标签,这些标签让她不得不做“乖乖女”、“别人家的孩子”。

没有人真正照顾她的情绪,她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不敢有情绪,她怕身边的人对自己失望,渐渐忘了“自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做任何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家人满意,让身边的人不失望。

不管是过度的关注还是冷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讨好型”人格的产生。

心理学中的“讨好型人格”经过系统分析归因后得出:讨好型人格通常人际心理边界较弱,与之伴随出现的是人际敏感程度、人际疏离感程度或人际洞察力程度较高。

但是作为处在社会中的人,“讨好”作为一种行为大量存在各种关系中,从广义上说,人们之所以会放低姿态去取悦别人,是因为从中可以得到某种利益。

所以,当我们探索涉及心理学概念时,最好的方式是将其看成一种探讨的方向,而不是借此标签自己

人是多面的,当意识到某面过当,纠正过来就好。

04【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松子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得到她渴望的家和爱。

我在影评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在心理年龄上,松子其实一直没有长大过,虽然她活到了50多岁,但是她的人生,只有少年,没有青年和中年,她终其一生所求的,也不过是她少年时代所缺失的。”

讨好者在潜意识里还把自己认定为是一个“孩子”。早年带来的伤痛和恐惧对他的影响过大,被抛弃害怕,被忽视绝望,被打骂伤痛,这些恐惧根植于潜意识,导致但凡与他人出现一点“冲突”,讨好者便会立马启动“防御”状态,“退行”到童年时期。

但是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他们心里想象的那么严重,“讨好者”想要自救,最重要的是意识到: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脆弱的孩子了。想要真正走出困境,就要勇敢面对,不再逃避。

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1、不再做老好人

要忠于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建立边界意识,学会拒绝,学会say no。改变习惯的开始都是很艰难的,如果拒绝了别人,去接受说“不”的自己,不用抱歉,不用内疚,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你的情绪中心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2、培养内心的充实感与富足感,做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的事

讨好还有一个原因是内心空虚,无法自我满足,必须从外界寻求认可来填补。你可以写一篇文章,成为短视频博主,拍摄好看的照片,甚至只是出色的完成工作,这些都能给你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你因为才华、才能收获别人的关注和赞美,远比通过讨好换来的珍贵。

3、尊重自己的需求

由于长期“沉迷”在满足他人的需求的状态当中,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请把你想要的想说的表达出来吧。先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

蒋方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真正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电影的结尾,松子被几个顽皮的高中生打死,倒下的方向,正是她的家。跟着电影的镜头,也回到了松子小时候,回到了离开家的那天,父亲对她笑了,妹妹说“你回来了”……

如果你也想看这部电影,在公众号【三知四行】里回复“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获得网盘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而为人,你要勇敢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