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老图片

重庆篇(一)-亚东印画辑

亚东印画辑  2019-01-08  140

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侵略者为吞并中国,派出情报人员以探险和学者的名义,对中国进行调查,拍摄大量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于1924年9月至1944年由日本人设立的“满蒙印画协会”按月出版成《亚东印画辑》,共15辑,每辑按月出版不同回合,每回10张,总计2000多张。如今历史烽烟散尽,照片中的景象也已不存,片中所记录的当时中国人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国,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本篇照片均来自重庆地区。

24回第6张(1925年7月出版),长江巫峡段的一处绝壁。

24回第7张(1925年7月出版),长江纤夫拉船。

24回第8张(1925年7月出版),风箱峡段的两岸风光。

24回第10张(1925年7月出版),雨后的巫峡风光。

25回第1张(1925年8月出版),佛塔屹立岸边。

25回第2张(1925年8月出版),风箱峡。

25回第3张(1925年8月出版),风箱峡。

25回第4张(1925年8月出版),峡岸旁的小山,有一处纪念碑。

25回第5张(1925年8月出版),白帝城风光。

25回第6张(1925年8月出版),巫山县附近的三峡。

25回第7张(1925年8月出版),奉节为夔州的府治,片中是有名的臭盐碛江段。

25回第8张(1925年8月出版),峡谷峭壁上的水位标注。

25回第9张(1925年8月出版),三峡奔流而下。

25回第10张(1925年8月出版),云阳县峡江景致。

重庆篇(二)-亚东印画辑

亚东印画辑  2019-01-08  145

26回第9张(1925年9月出版),巫山神女峰附近。

26回第10张(1925年9月出版),三峡的绝壁栈道。

27回第4张(1925年10月出版),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27回第5张(1925年10月出版),从江边挑水。

27回第6张(1925年10月出版),正处于服丧期间的一家人合影。

27回第7张(1925年10月出版),重庆民居的屋顶。

27回第8张(1925年10月出版),乡村山地田园风光。

27回第9张(1925年10月出版),重庆通往贵州地域的山道。

27回第10张(1925年10月出版),位于蜀道要津的佛图关。

224回第1张(1943年4月出版),三峡古道。

224回第2张(1943年4月出版),万县的县城风光。

224回第3张(1943年4月出版),重庆的码头。

224回第4张(1943年4月出版),高处俯瞰重庆民居。

河北承德篇(一)-亚东印画辑

亚东印画辑  2019-01-07  106

(1925年3月出版),位于热河(承德)附近的驮轿。

(1925年3月出版),承德的双塔山。

(1925年3月出版),承德附近一位老农。

(1925年3月出版),承德街头,一个小姑娘

(1933年11月出版),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

(1933年11月出版),承德避暑山庄的热河泉

(1933年11月出版),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公元1703年,历经康雍乾三朝约八十九年而建成。图中为德汇门,建于乾隆十九年。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庄的大行宫。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庄的水心榭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庄内的珠源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

(1933年11月出版),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永佑寺舍利塔

(1933年11月出版),山庄的月色江声,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庄的烟雨楼

(1933年11月出版),高处观避暑山庄的远景。

(1933年12月出版),承德市内的西街二道牌坊

河北承德篇(二)-亚东印画辑亚东印画辑  2019-01-07  97 (1933年12月出版),俯瞰承德 (1933年12月出版),承德郊外的骆驼运输队 (1933年12月出版),位于承德的棒槌山 (1933年12月出版),骆驼队正在休息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庙,为外八庙最大一座,清乾隆三十二年始建,四年后的公元1771年建成,建筑形式仿西藏布达拉宫。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庙内景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庙的一处牌楼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庙内的喇嘛僧房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庙内的一处殿堂,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宗喀巴之像。 (1934年1月出版),承德普宁寺外景 (1934年1月出版),普宁寺内的大雄宝殿。 (1934年1月出版),普宁寺大雄宝殿背后的月台 (1934年1月出版),普宁寺内的大乘之阁 (1934年1月出版),普宁寺大乘之阁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为全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庄一侧的景观。 (1934年2月出版),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阁“

(1933年12月出版),承德市内的三道牌坊

河北承德篇(三)-亚东印画辑

亚东印画辑  2019-01-07  93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庄内的如意洲风光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庄内仿泰山碧霞祠所建的广元宫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庄内的一处水岸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庄内的驯鹿坡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庄内的安远庙普度殿,此庙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仿新疆伊犁地区的固尔扎庙所建。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庄内的殊像寺,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供奉文殊菩萨

(1934年2月出版),殊像寺内的宝香阁。

(1934年2月出版),殊像寺内的佛像骑坐在巨狮上

(1934年3月出版),避暑山庄之须弥福寿庙,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历经13个月长途跋涉2万余里来到承德,乾隆帝特建此庙供六世班禅庙讲经和居住,因此又称“班禅行宫”。

(1934年3月出版),须弥福寿庙内的总持佛境牌楼

(1934年3月出版),须弥福寿庙的正面之景

(1934年3月出版),须弥福寿庙的内景。

(1934年3月出版),须弥福寿庙的生欢喜心殿。

(1934年3月出版),须弥福寿庙内的琉璃佛塔。

(1934年3月出版),避暑山庄河北承德篇(四)-亚东印画辑

亚东印画辑  2019-01-07  104

(1934年3月出版),普乐寺内圆亭,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建。

(1934年3月出版),避暑山庄内的罗汉堂,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所建。

(1934年3月出版),罗汉堂内的罗汉群像。

(1934年5月出版),位于承德东南的下板城,制作河中舟船的工场

(1934年5月出版),承德下板城附近的谷仓

(1934年5月出版),承德平泉县远景

(1934年5月出版),平泉县街景

(1934年5月出版),平泉县的一处清真寺

(1934年5月出版),位于平泉县的一处金矿。

(1940年9月出版),位于承德地区的一处石山,上面建有喇嘛庙。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庙内景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庙内的大喇嘛

(1940年9月出版),正在举办一次佛寺活动

(1940年9月出版),佛事活动中供奉的物品。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庙内的舞台,主要是举办跳塔活动时场所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庙内的转经筒。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僧。

(1940年9月出版),一位年老僧人和两位青年僧人正从僧房出来。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庙内长明的法灯

(1942年7月出版),一人一驴正走在路上。

之普乐寺宗印殿(公元1766年建)



晚清时期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民生百态

未知  2019-01-03  239

这是一组晚清民初时期的老照片,距今百余年前,那个时候的人们很贫穷,这组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民生百态。看完之后,让人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图为:街头卖烤红薯的,那个时候还用的是木桶。

图为:一名街头卖草鞋的男子,身上挂满了草鞋,一副志大苦愁的样子。

图为:一名小脚女人躺在躺椅上

图为:一名挑着担子的妇人。

图为:晚清时期的小孩子。

图为:老奶奶和孙女,老奶奶还抽着烟。

图为: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

图为:街头算命。

图为:北京茶馆里的艺人。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照片

未知  2019-01-03  273

图为:1900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为德军中国远征军践行的场景,房顶上还有很多围观的人。

图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英国传教士帮助中国教民避难。这些教民后面的房子已经遭到破坏。

图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天津后,这些独轮车都是美国军人雇佣的,为他们运送物资,工人每天可以获得20美分的工资。

图为:八国联军在天津缴获的清军炮弹,大大小小的不少。

图为: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占领天津之后,他们下一步就是开始进攻北京的战斗。

图为:1900年,八国联军很快就攻下了北京,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由联军军官陪同率军穿过午门进入紫禁城,整个皇城全部沦陷。

图为:1900年11月28日,八国联军在紫禁城庆祝胜利。

图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李鸿章被清政府委任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谈判,这张照片是李鸿章刚抵达英国使馆的情景,迎接他的是英国远征军司令阿尔弗雷德·盖斯利将军(右二)。

图为:在北京的各国使馆卫队指挥官合影,他们穿着不同国家的军装,都拿着军刀。

图为:八国联军的军官与一位中国女子的合影,这名小脚女子并不愿意,可是没办法反抗,让人心酸。

图为:八国联军军官和中国女子的合影。

图为:八国联军俄国的军官和中国老百姓的合影。

图为:监牢内的义和团拳民。

晚清老照片还原真实的末世生活

未知  2019-01-02  89

轿夫坐在草地上等待官员,当时官员出行,都要五六个人抬轿子。

三位汉族上层女性,她们肥大裤脚下露出鞋尖,可想象双足之纤小。小小三寸金莲,却是用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换来的。

大户人家的妻妾和孩子。

清末民初流行女尚男装,满族王府中有不少女眷身着男装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照片中女子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缺襟马褂”,俨然一美少年形象。

鸦片让当时的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照片上是一个富家公子躺在椅子上吸大烟。

大街上稀稀拉拉的老百姓

在街头卖唱的4个晚清男子。

一位走街串巷的匠人。

一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手工艺品的老人,眼中充满愁苦。

大街上的修鞋匠。

衣不遮体的乞丐。

晚清世风日下,正在鸦片馆抽烟的几名男子,旁边还有专门的小弟服侍。有的躺着有的坐着,还有一个抽的哈欠连天,一身倦意。

悬崖山顶上的背茶人,迷茫而绝望的脸让人揪心。

北京一处街景,有富家公子,卖苦力的车夫,还有商人,形形色色的人流让人感受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光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清民国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