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11【切磋琢磨】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白话】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了。”

子贡向孔子问道:“一个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

我们知道一个人,会在人穷志短时容易表现出谄媚,而有钱时容易表现出财大气粗,显得很骄傲。

今天我们的社会慢慢走向富裕,有四个字可以形容这种现象,叫做“富而好礼”。因为在古代所谓的礼,它是需要用金钱来作为基础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礼尚往来”。如果你没钱,这事就不好办到,而礼仪也是讲究规格的,如果你没钱,那这一切也很难安排,很难实现了。

在本文的“贫而乐道”当中,在有的版本为“贫而乐”,它并没有提到“道”。而在儒家的思想里,“道”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它具体表现在各种外在的成就,也比不上内心的坦荡来得快乐。“道”还能够让我们知道人生的路到底该何去何从。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只有贫穷而没有“道”的话,他是很难体会到人生带给他的快乐的。因此,我们为什么要做事坦荡,为什么要积德行善,这也正是“道”之所以乐的理由。

让学生从消极转向积极是孔子教学的特色之一。如果只对学生说不要做坏事,这是不够的,起码还得有一个理由,所以还得指导学生要好事。比如:具体如何来做好事?做好事的益处有哪些?

从这一章我们学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消极的转成积极的,要有正面的作为。

一个人贫穷时有可能无依无靠,怎么才能够得到快乐呢?那么,一定是有“道”才会得到快乐。

要想了解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当你的人生有了方向,寻找到自己内心的目标,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带给你的意义。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人生中真正的快乐。

儒家的思想是强调一贯的原则,重心是在内不在外,否则,当生活一旦陷入混乱,人一旦陷入迷茫;随之丧失的就是自己内心的原则。这对儒家来说是教育的失败,而对自身来说却是自己人生的败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之11【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