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致”,那么何为科学?

科学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有时指生产知识的活动和过程。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致”。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首次采用“科学”一词。在西方,“科学”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识认”或“学问”。一般认为科学是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

现在较流行的看法为:科学包括获得知识的活动和这个活动的结果(知识),它适应人们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对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最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各派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科学定义各异,但他们基本上都把科学归属于知识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首先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它既同借助艺术形象反映世界的艺术相区别,又同对现实作虚幻反映的宗教相对立。科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知识的科学体系。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知识,原始社会时就已萌芽。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科学中初步具有理论形态的只有几何学、力学、天文学等少数学科,大多数反映现实的知识。

在中世纪的欧洲,科学成为宗教神学和教会的婢女,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推动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并使它得到迅速发展。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创立,标志着自然科学冲破神学的桎梏而诞生,17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显示出人类对宏观世界低速运动规律认识上的飞跃,18世纪热力学、静电学、无机化学和生物分类学的建立,说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形式,19世纪,由于蒸汽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实验全面繁荣。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电磁感应理论、化学元素周期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重大发现,使近代科学成为成熟的知识体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相对论的确立把人们的视野引向宏观高速过程,量子论的出现又把人们的视野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社会科学的情况与自然科学不同,人类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直到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才开始奠定了真正的科学基础,由此才出现了对经济、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和宗教等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科学按研究对象一般可分为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上述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界本身的过程和人与然界的关系,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知识,它的多数学科所反映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利益对社会科学有重大的影响。它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思维科学(心理学、逻辑学等)以研究人脑思维过程为对象。

科学活动既是一种精神生活现象又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现象,科学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其要素为:科学劳动者、科学劳动对象、科学劳动工具(仪器设备、图书报刊等)。科学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

知识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创造性。科学劳动的特点是自由劳动。科学的任务是正确说明和解释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探究其运动规律,揭示客观真理,进而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正确预见,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关系中和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在社会发展中,科学本质上是进步的因素,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科学能够由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财富特别是自然科学越来越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对社会物质生产的手段、条件、过程和效果起着推动和改造作用。科学的发展,全面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科学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它受到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副效应。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7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出现了整体化趋势,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互相渗透,出现了大量边缘的、横向的,综合的新学科,自然科学已经走在生产实践的前面,出现“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新关系,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作为革命的精神力量,能够积极作用于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文化、医疗,艺术、社会服务事业等)产生重要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以上内容来自《英语思维》(石海浪著)课堂学习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致”,那么何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