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国学经典著作:论语商释

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一五﹞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一﹞,富而无骄,何如﹝二﹞?”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四﹞’,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五﹞!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六﹞。”


【注释】


﹝一﹞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二﹞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即今天汉语文法中的如何。可译为“怎么样”。

﹝三﹞ 《诗》:专指《诗经》,乃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计三百一十篇,其中有六篇只有题目,故云《诗经》三百零五篇。传孔子老年曾整理《诗经》。此外,在设计孔子的诸多著作中所提及的古代典籍中,经常涉及《诗经》。(若《》孝经)、《孔子家语》、《孔丛子》等)

﹝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五﹞赐:前面已经提及,即子贡。

﹝六﹞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告之于﹞;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孔子夸奖其弟子用得最多的话就是这句。


【释义】


      子贡说:“贫穷但不去巴结别人,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但依旧快乐,富裕依然很好礼节的人。”子贡又说:“就是《诗经》说的‘把骨头或玉石打磨成器物一样吧?”孔子一听,很高兴地说:“啊,真是聪明的端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我可以与你论《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知道未来的事。”


【商释】


      这样的话,我们不是仅仅从孔子这里得知,很多人都讲过同样的道理。诸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文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等。我在此谈及的是《论语商释》,所以就从孔子开始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这里的对话确实很有价值。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表面上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问题远远不止如此。中国人不是讲“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吗?是啊,穷了不就没人搭理你了吗?而这些穷人为了活命也只能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巴结那些富人,看看能不能给碗饭吃或是给帮个什么忙。于是也就成了“谄”;而对于那些富人来说,正好相反,他们是富在深山里的。但却整天有人去“打扰”他们,他们一方面感觉到自豪,另一方面,打扰的人多了他又嫌麻烦。久而久之,必“骄”无疑。深山里的富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居住在闹市里的富人了。

      以上都是子贡的观点。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孔子说的是“贫而乐,富而礼”。显然了是上了一个台阶。贫穷还能够快乐,富裕了还能好礼。这可真是难得啊!一个人都吃不上饭了,却还在那乐哉乐哉的,岂不可贵?腰缠万贯还对别人讲礼貌,岂不可爱?

      然而,如此高水平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社会里是很少出现的。有多少大款们不是没有文化、缺乏修养、口吐脏言狂妄之徒?对于社会没有任何责任感,对别人颐指气使,对待自己的部下,动辄就是我养着谁谁云云。似乎有了钱,天下就是他的了。大有忘乎所以之势。而许多的穷人,为了生计,也甘愿被人颐指气使。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富人一旦天气变化了,则变得破罐子破摔;而穷人一旦有了钱财,则是数典忘祖,背信弃义。

        这似乎是中国社会的恶性循环,真乃马太效应也。

      或因如此,我才有理由认为,孔子及其弟子所言确有意义。当一个人读到孔子的话以后,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进而变化一些。再有就是时时提醒自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时间长了或可改变一些。对于一个公司的老板来说,公司小的时候,不必馁,而公司大时,亦不必骄。心态好才会结果好。不但要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要做到“富而有礼”。若此方可留英名于后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宝臣国学经典著作:论语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