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推文诞生始末

大概一周前,我接到了学校的心理任务,给初三的学生推送一篇解忧文章。前期要先通过学生发来的邮件了解学生目前的困惑,再来整理推送文章。我陆续收到一些学生的邮件,大多数还是关于学习。

这里要说个题外话,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一直是我这几年在初中工作有点困惑的。外界对于初中生来咨询的多还是高中生来咨询的多一直说法不一。理论上来说,初中生在12-15岁这个动荡不安的年纪,自我同一性没有完全建立,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刺激,身心很容易波动,是很需要心理援助的时期。而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是,在我忙碌的时候,一个学期几乎没有午休,办公桌上的台历记得满满当当,闲暇的时候,也经常没米下锅。当然这和我自己投入的精力多少有关系,有时在课堂上多“鼓动”一下,学生就会接连上门。但同时我也观察到,初中阶段的小孩自主性真的没有那么强,他们的求助意向轻易就被学校、班主任的安排打消,比如数学老师今天要讲题,英语老师今天要小测,体育课不敢请假等等,一般高中孩子决定来咨询,他总能比较利落干脆的决定好咨询时间。初中的小孩要么“心无旁骛”念书,要么家里各种幺蛾子让他没办法好好念书,要么不出问题,出问题可能就是大问题,老师也爱莫能助。上个学期心理普查出来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在3位数以上,试想这些学生都来咨询,就靠几个心理老师,也消化不了。我只能摸着良心帮助有缘和我遇见的学生。说到底,心理咨询还是稀缺的奢侈服务。跑题太远了,对于心理工作,逮到机会就要牢骚一番。说回推文。

我一边接受邮件,一边酝酿文章内容。借着上课、带娃的碎片时间在各微信公号里翻找,获取灵感。时下一些热门新闻比如“清流读书哥”“学霸蹭网上课”这样的素材、段子收集下来,一些大咖关于宅家学习的建议也Mark起来,拼拼凑凑,逐渐有了自己的脉络。前两天开动,一边查资料一边码字,过程中我表述尽可能通俗生活化,避免学术,时不时脑袋里还要提醒自己,不要龟毛,不用那么严谨,大众推文嘛,读起来要轻松,最好有趣,甚至于“爽”。最后写了三千多字。写完后,朱教授是我的第一位读者。我说“还挺通俗吧,会无聊吗?”他说:“不错啊,很好。”我心想,管他,我尽力了,我没法儿让每个读者满意,得了,交稿吧。做一件事,我倾向于牢记初心,莫问前程。这事儿是翻篇了,但是过程中,有很多内心的os需要表达。

这种拼拼凑凑,努力刻奇来增强推文可读性、趣味性的手法让我自己感到不耻,或者说是对我自己的不满:没有参考就写不了文章了?没有参考教案就备不了课了?自己肚子里就没点干货了?就不能来点儿原创?……怒自己不争。但想想,这几年零星有那么点输入,还是在各种公号里获得的,但大家都知道,长期的浅阅读,快餐知识,就会让我们慢慢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至于要有自己的输出,就很难。

几年以前,还和大学同学抱怨:感觉学了心理学,就不会写文章了,落笔字斟句酌,前思后虑,写出来删掉,总觉得不够严谨。严谨了吧,读起来又好像有点晦涩,不流畅。比起来,反而写八股论文容易一些,因为那是没有感情的机器的产物。我这么一说,和那位同学引起共鸣。后来呢,见的心理学大牛多了,大牛的货干的不能再干了,逻辑没毛病,有料和有趣也不矛盾,字字珠玑,让人饶有趣味。也经常有大牛把心理学放在文化和时代的背景下,听得也很“爽”。所以,终归是自己学艺不精,火候不够。有时我爱和身边的人开玩笑,我希望自己快点变老,因为这个行业,“老”代表着经历,代表着智慧,代表着沉淀。好吧,我没办法努力变老,但可以努力积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奇推文诞生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