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无所住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十一)

图片发自App

“相”无所住

经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家讲,真正的不生不死身,不是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的,不管修持活多久,最后还是要死。上面那句经文里,佛特别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在佛家而言意义重大。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例如打起坐时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既然凡有所相都是不实在的,那么如何才算见到真佛呢?南师讲,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但这并不是空。佛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明确下定论。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个人想法,不是佛的意思;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就见到佛了,就见到佛的法身了。
重点是,佛只说不是相,并没有说是空,其隐含的道理就是:无所住
金刚经第五品的重点核心内容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中经文中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成佛“三身”

佛家认为,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宇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照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谈到宗教的情况,南师讲到,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
佛家认为成佛的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茶,茶是它的相;水做酒,酒也是水的相。南师说,不管是酒是茶或者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

我的体悟

我等红尘俗人难以明悟佛家“相无所住”的玄虚,但从中也可得到一些启示。看任何人事,决不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也不可被表象所欺骗,从而只停留在表面,不管实质内在。
综合部分看整体,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做判断,才是一个科学的思维逻辑和行为过程。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净化,更多的是找到真实的自我,追求真我的过程,就是不断去芜存菁,淬炼自己内心的过程,不断变得通透豁达,内在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外在则活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洒脱状态。
在物欲横流、多元价值中,众生应努力保持一个恒定自然、睿智清醒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无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