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教给我的东西

跨文化商务交际老师是一个思维方法主义论者。其实不能完全这样说,老师见闻可以说十分广博,她常常建议我们去看一看圣经旧约等书,接受一下西方古文明的熏陶,颇有一点哲学的意味。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下来,会很容易发现老师在对我们的回答给予反馈时,并没有做出什么对事物或概念新的诠释。这可能是普遍教学情况的现状。(针对这点,最近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不知道正确与否。那就是学习能力强真正充满智慧的人应该都是充满哲思的。)不管怎样,我从这门课程与熊琴老师身上还是学到很多有用的点。

本门课程最打动我的地方在哪里?

我记得老师第一堂课说的一句话是:“重点不在对错,而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矛盾可以说也是源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针对一件事物,其实我们往往可以站在许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建立起这个意识之后,接下来重点讲讲分析问题的普遍方法。

分析问题的方法

纵向分析法——对应数学里的直角坐标系或者简单的一条射线,主要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如果要纵观古今,从事物的时间发展顺序入手,我应该怎样把握这条时间线?在这条线上,那个点格外重要,使得这条线与众不同?或者是事物的逻辑发展顺序?比如说,这样一条逻辑线——一个概念的定义,特点,分类,具体举例说明。在分类栏中,有些作者会直接告诉分类的标准,但是有些分类标准并没有明说。这种时候进行归纳的能力就很重要。反过来即演绎的能力。有时候头脑风暴进行不下去,跳不出思维定势的小箱子,可以尝试进行分类标准的划分后进行罗列这种方法。

我们大多数的思维可以归类在纵向分析法中,不管是倒三角式(先抛出观点后具体说明;类比演绎法),或者是正三角式(先说明后总结观点;类比归纳法),又或是沙漏型(观点-说明-总结),甚至是圆形(对应中国人的太极式聊天,摸不着边)等等。当然,其中说明部分完全可以用各种横向分析法,如下。

横向分析法——对应数学里集合的应用,主要进行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图有点..很丑,不过应该很好理解。)小学时我们常做找不同的练习或是玩这种类似的游戏,本质上我们在对事物两样或多样事物进行联系,寻找它们的相同或是不同之处。相同也就是它们的交集(∩)部分,不同可能是一个事物有另一个事物没有,或者恰恰反过来的情况。最后一种情况是它们都没有涉及到的部分,也是可以开发挖掘的部分。(说到这里,很想说,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每一次小小的练习背后,都是一项能力的历练。)


除此之外,老师的教学方式十分打动我。

本质上来说,教学与学习的过程都是交际的过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的途径都很多种,因此可能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等等。刻意观察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后发现,熊琴老师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充分给予每一位学生关注。老师自己也说,几十年(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告诉她,其实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并且值得被关注。这充分体现在老师的肢体活动(整个教室“游走”)甚至眼神扫视(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上)等。

另外,除去老师的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分配详略得当之外,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都比较开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在学生思维不着边际的时候,老师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一些引导,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在学生就某一问题阐述完毕后,老师会给予一定的反馈。其中永远首先进行表扬活动,学生的回答过程或是内容方面有什么可取之处,对应深层次的何种能力;然后再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方法。其实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谁说进入社会以后就不用学习了呢啊哈!

教育这个行业啊

最后,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我们常常将老师这个职业当作自己的退路,仿佛老师十分好当。但是其实真正的好老师寥寥无几。就我看来,老师这一行业也有必要趋向于商业化。(?以前的输出,有必要重新思考这个点)也就是说并不以老师本身的职称来论英雄,相反以老师的业绩——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论老师的业务能力。其实作为一名老师需要的职业技能也挺高的。

教师的必备技能中来说,有一种能力是能力非常高的老师才能达到的——将一件事物说明白的能力(深入浅出)。这不单单是教育这一行业,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水平高没有用,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在于输出的那部分,在于对别人有用的那部分。我们不能说别人的水平比自己的低,但是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并且当我的描述程度达到了深入浅出的程度,那么我一定是已经达到了深刻理解与内化的程度。另外,好老师都有点达到哲学层面的意味。对哲学接触不多,但落实到基础,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为人处事的哲学,对待情绪的哲学等等。那么老师是不是能诠释出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老师教给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