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鲁米说,我们无须寻找爱,而只须消融内心爱的阻碍。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个找寻爱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拥有爱的能力,来支持生命中的各种关系。

这是一种生命的语言。当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听见、理解、连接,心中的“敌人”自会消融,这便是“非暴力”的精神与力量:心无敌人。

面对今天的世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强有力的内外资源——培养韧性,对人性的信任,对连结的信心以及对话的能力,并从自身开始成为和平,邀请和平,共创和平。

作者马歇尔教导人们:在对话时避免评判、指责和带有暴力意味的字眼,要改变你的意识而非行为。为此,你必须从一种生活(满足“自我”无止境的欲求)走向另一种生活(无私的状态)。

作者渴望,他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只有由衷的给予,在相互之间流动,来充分展示出天性中的善意。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是持续的提醒,让我们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方向。

每当我们想要丰盈他人的生命,由衷的给予他人时,我们是出于心中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给予者和接受者,都会从中受益。当给予是由衷的,而并非出于畏惧、烦躁、羞愧或是渴求回报,接受者才能心无挂碍地享受这份馈赠。与此同时,给予者因为看到自己为他人的幸福做出了贡献,也会收获更多的自我肯定。

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沟通的对方也懂得它。甚至无须对我们保有善意。只要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发自内心的给予,并尽我们所能让对方知道。这是我们的唯一动机,他们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双方必然能以善意相待。我们彼此无需讨对方欢心,而是要学着成长、接纳和爱。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我们一心都在分析和追究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问题,却不曾思索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而非发自内心。而同时,人们这样做其实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我们的评判,真是两败俱伤。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因为由于内部或外部压力而屈服的人们,一定会心怀怨恨。他们由此失去尊严,在情绪上付出代价,更不可能怀着善意,回应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所以,发自内心的给予和善待,是人类天性所乐见的。然而我们习得了太多疏离生命的语言形式,导致我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容易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伤害。其中的一种形式是道德评判,即认为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是不对的、不好的。另一种形式是做比较,让人们难以升起对人对己的善意。疏离生命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认清: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负责。此外,还有一种形式是用要求来表达我们的诉求。

我相信所有人都渴望改变,那是因为人们明白改变能为自己带来益处,而不是因为不想受到惩罚。只有持续地为内心带去慈悲、关爱和理解,不仅柔软了生命,也不断澄清着内心真正的渴望以及想要活出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非暴力沟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