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西藏生死书》

失去家人和我自己拥有的每一样东西,就是一种死亡。

死亡永远都是一个沉重的字眼,但却不是我们应该逃避的事情。因为它必然降临,那么:

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着我们,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网络上总流行这样一句话:“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正是因为这样,世事无常,命运擅嫉,我们需要:

观想自己的死亡,观想死亡时的感受,痛苦,悲惨,无助和亲友的忧伤,了悟自己一生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如果你信佛,那这本书就是你的修行,比起行善好施教会别人和自己如何面对生死,修得来世,这也许是更大的善根。

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如果你有其他的宗教信仰,或者你是无神论者,只是信仰艺术和科学,那么不妨把这本书当做是一本哲学。关于禅定和咒语并不需要那么笃行,而是去看见这本书里蕴藏的智慧。

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单纯,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简化我们的生活:心得宁静由此而来,你可以有更多时间追求精神事物和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

然而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对临终关怀的介绍。

首先,每个人都会面临亲人的离世,而意外死亡和寿终正寝都可能让我们变得手足无措,我们在面对我们亲人的时候,无疑就变成了一个临终关怀者,可是仅仅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我们会拒绝逃避,而这无论如何也无法解决问题,只会加深爱与被爱者的痛苦。

你必须学会放下的,不只是紧张的关系,还有临终者。如果你攀缘临终者,会让她感到头疼,让她很难放下,安详的去世。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和人文关怀,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去成为一个临终关怀者,而这个组织的人员并不占少数,可是却有大部分人,只是因为一颗热忱和慈悲的心去对临终者给予帮助和照顾,但是,往往使得自己难以克服最后的难关,也可能给临终者带去二次伤害,俗话称“好心办坏事”。

当你想帮组临终者时,你必须检查自己的每一个反应,因为你的反应将反映在临终者身上,大大影响到他,并决定你是在帮助还是在伤害他。

最后,对于遗眷的抚慰,也许你很幸运不用去面对死亡,可是也许你的朋友你的爱人将经历这一场浩劫,可是那么沉重的话题,你却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安抚他们的心灵。

藏族人绝不会忘记亡者:不要让我们随着亲爱的人过世而痛不欲生;让我们在他们过世后,试着以更大的热忱活下去。当你伤心时,要有勇气对自己说:“不管我正在经历什么感觉,只要你不试着延长它们,一切的失落和悲伤都会自然消退。”

而且,有一个词语叫做“向死而生”,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一种向死而生呢?所以了解死亡,就像了解一种未知一样,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课程。

针对这几个方面,这本书都做了详细的介绍。阅读这四个章节就足够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是佛学经典,也是人文经典。阅读完整本书,才会发现其中的精髓。它告诉我,

亲人的死亡会强迫你正视自己的生命,强迫你去发现尚未发现的人生目的。丧亲之痛也会尖锐地提醒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表达你的爱和感激或请求宽恕的后果,如此可以让你更关心身边的亲人。

我觉得佛教不仅只是一种属于藏民的信仰,还应该是属于华夏,甚至是世界的哲学。而这本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真是把佛学当做一种智慧传承给所有人,这本书甚至是为了向西方传播佛法而创作出来的,它的英文译本已经广为流传,因为它并没有抨击别的宗教,而是包容,甚至是相互比较,舍去糟粕留下精华,它不强求别人改变信仰或者选择一种信仰,它只是在陈述佛法里的深刻含义。它不是盲目的只注重佛法,更是作者全面学习后的智慧。

佛讲为善,帮组他人,慈悲为怀,而慈悲却不是怜悯。

怜悯的根源是恐惧、傲慢和自大,有时候甚至是沾沾自喜~

聪明的自私人会想到他人,会尽力帮助他人,结果他们也会获得利益。

舍、慈、悲、喜构成佛法中的四无量心。舍是包容一切。自我即使我执,我执制造我爱,我爱又针对伤害和痛苦产生根更深地固的嗔恨。

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就无法制作(因为无常)

佛说:我们会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

佛说:禅坐真正带给你的是某种程度的专注和活在当下的境界;

佛说:业的字面意思是行动,业既是潜藏于行动的力量,也是心动所带来的结果;

佛说:从戒律中简化生活,降低自我引诱的机会;

佛说:最伟大的成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长的时间;

佛说:祈祷你要活下去,并从你现在所处的新生命中发掘最丰富的意义。不要佯装逞强、要能接受忧伤,要有勇气要有耐心。透视你的生命,去发现能够把你的爱更深的与他人分享。

究竟而言,一切审判都发生在我们心中。

凡是因缘和合的东西,自然会再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推荐《西藏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