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相由心生的另类版

 怎么解读“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这句话?

1)这一心理现象在说:炫耀的是空虚,是理想自我

       人生充满了哲理,类似这样的句子“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越想要什么,越失去什么”“越低调,越是最牛的炫耀”等,多的是。这些句子反映出的,好像都是悖论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之说,既是存在,也有存在的理由。怎么解读这句话?最好换成:怎么解读这一心理?因这一说法,是含哲理的表述,但它所指向的是人身上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现象。

       我把这一心理视为:炫耀空无。这个空无,其实是人内心的渴望、理想与目标,只是怀揣已久而没兑现的一种心里坚持。但这很可能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比如表演人格,或叫自负、卖弄等。心理学认为,人自出生到16岁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在个性成长中,包括形成有种种防御机制,以用于应对自我(自尊自恋)需求的挫败,其中有一种防御机制叫投射性认同,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对人的看法,是以自我内心所经验所认定的而给出。投射性认同,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不成熟的,如分裂样的投射认同:自己感觉好的留下自乐,自己感觉不好的,投射给他人,认为是他人的不好所致。

       显然,“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是在鄙视一个人的虚伪。这也是一种投射性认同的心理现象,不过他投射认同的对象,是自己。怎么讲?我们把炫耀视为一种表现,把被炫耀的视为某成就的拥有。那么,越炫耀的他,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根本就没有某成就的他(缺乏),一个是极想拥有的他(幻象)。他长期的,极度认同自己那个幻象,和极度否认自己的缺乏。现实中他向别人展示的,主要是那个被自己认同的幻象。当然,这一深层动机可能有二:一是自卑,害怕被人瞧不起;二是渴望了不起,或叫自我理想。这些动机以势不可挡的力量驱策一个人,为掩藏自卑或躲避伤害,会拼劲表现自己,爱炫耀则成为很光彩的表现之一。说到底,炫耀是一种虚荣的投射,为了赢取被认同而有的浮夸表现。

2)相由心生的反版

       佛学有一句“相由心生”,大概说的是,所有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确也是,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此处“相”指的是物相,世间万物的表现形式。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状态的对同一件事物的观感是不同的。正所谓你用什么颜色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么颜色的。一个本性悲观的人,神情总是倦怠,一副对凡间种种都无所谓的样子。一个乐观的人,总是表现出积极、豁达。

       这一相由心生的思想,在投射性认同的机制看来,是一种内外一致的心理投射。用俗话说,这个人很透明。“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就越缺少什么”既是一种相由心生,也是一种心理投射。这个“相”跟他内心的“想”一致的,只是,相被投射的是他内心的理想自我。如果说成妄想也可以,妄想,就是把内心意象当成了现实的一种思维。

       从人的自我实现上讲,你有多大能耐,就有相匹配的愿望满足。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真实含义,就要求一个人要有广阔的胸怀:面对各种诱惑时有理性的选择,处逆境时有默不申辩的承受力,于恩将仇报之际有坦然笑对的包容,面临天下事有不怒不惊的镇定,遇四海人有不卑不亢的平和。而这,是心智很成熟的人可以达致的境界。

       人有了复杂的社会角色之后,已不可能停留在无欲的单纯状态,人性本是多重的。如果把人的内心看成是双重自我的结合,一个是真实自我,一个是虚幻自我,那么,成熟的相由心生,所投射出的是真实自我,而炫耀空无的人,所投射的是那个虚幻自我。“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也是一种暗讽,说难听点,是暗讽人的太要面子,或是不要脸。客观说,爱炫耀的人,其心智还不够成熟,内心还没有力量,去承受并承认他的虚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玲:相由心生的另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