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立界线》读书会3 ——于2022.3.23

        闲来翻翻读书会记录,发现自己已经独立开了一年多的读书会。期间有人问,读书会到底有什么魅力?鱼妈想说,应该是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妈妈很有需要吧,相互的扶持,不同角度的见解,彼此间的心领神会,成长的见证。。。

      《为孩子立界线》第三场读书会的参与者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参加的人有:见证了读书会一年多的睿妈妈,有谦虚学习并想未来开启自己读书会的欢妈妈,有刚刚进群寻找妈妈活动团的鱼泡泡妈,还有组局的鱼妈。。。

        这一场咱们一起共读了责任律和能力律,了解孩子们在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其实,做父母的都有一套自己行为处事的规则反馈在养育孩子的身上。再从书中找到契合自己实际的佐证和共鸣。

        比如:鱼泡泡妈会觉得自己小时候被管束的很严,所以更希望老二能够相对无拘无束,自由一些。而老大已经大了,那就允许她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内自由,但自己的小房间后请保持与家人的同步。有范围的界线就是必不可少的。

        睿妈妈始终坚持一点“有任何事情,请一定告知妈妈,因为你还没有判断它是否是个大问题的能力。等出了事,你自己是解决不了的。”这种与“能力律”相通的智慧也是自己在生活中摸索出来对孩子们有用的。

        欢妈妈举了个例子共享:因为孩子做作业很拖拉的缘故,她会常常发脾气,发完脾气又内疚到不行。有一天趁母女两相处氛围不错的时候,欢妈妈就问了女儿,每次冲着她发脾气她是怎么想的。女儿当时就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我没法马上改过来,我当时有些难过,过后就好了。立刻就匹配上第一次读书会中,“孩子的问题是否是吼了就一定能解决?”和第二次读书会中的“因果律”中给出的解决办法。

      鱼妈则是和小鱼儿经过这么久的相互磨合,小鱼儿开始懂得了“什么是专注”,“不再埋怨他人,而是看到自己在过程中做了什么得到了现在的结果。”

      这让鱼妈想到前天三个小男生相互打闹,咱们几个家长都在旁边站着相互约着“别靠近,只要别拿工具,不打脸,任他们打个够”。看着看着几个孩子就变成拳打脚踢,这个时间维持了三分钟不到,就听一个孩子说“咱们别用脚,太疼了。只用手哈。”三个小男生改变策略,继续打起来。其他看到这个过程的家长说“看着挺小,还挺会商量办法的。”

        对呀,这就是孩子应有的界线“不是发生事情就来找父母评个对错,而是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与他人相处的平衡。”

        每次的现场案例都是引人深思的好例子,透过别人的故事看自己,通过自己的故事启他人,这周咱们就到这里。

        每周我们相约成长,养娃的路上我们抱团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孩子立界线》读书会3 ——于20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