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哉孔明 (唐瑞琪)

      孔明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演义》里智慧的化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评他,“状诸葛之多智近似妖”。与其羡其妖,不如体其实,我认为诸葛亮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博览群书和重视实践。

    作为《三国演义》里智慧的化身,诸葛亮这个角色身上倾注了作者极大的喜爱和崇敬。他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一开始便有,“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大略。”司马徵这一句评的精当;他还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未卜先知,打仗时常用“锦囊”妙计;他还会一些呼风唤雨的法术,一出场便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他不单观得了天象,还借的了东风……他多智,多智的近似妖,而且妖的很符合古时候老百姓的心理需要和幻想。

      剥去那些神乎其神的外衣,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智慧还是有迹可循。他未知茅庐便知天下事,物质基础是因为他有画一轴,画的正是“四川五十四州”;在曹操拿下荆州,引兵南下时,他预计曹操必败,是因为“他已经在曹操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了战争的实践”(何磊先生语);他敢用惊险的“空城计”,可能是因为他揣摩透了司马懿“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的性格,也可能是他知道司马懿之所以还被曹家重用,就是因为有他诸葛亮……其实与其相信他近乎妖的那一面,不如相信他是一个知识渊博、重视实践的人。

      在烘托诸葛孔明出场的时候,其实他的结局就已经被多方预言托诸葛孔明出场的时候,其实他的结局就已经被多方预言了。这与其说是一种预言,不如说是一种当时聪明人的共识,“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乎?”州平对刘备的一番话,类似的司马徵说过,孟公威也说过,我不信诸葛亮不知道。他于四人,“独观大略”,这道理他不会不懂。         

      虽然州平说的很玄,但科学规律也是这样,古时候的人口膨胀缓慢,但极点也很低,而一旦超过土地能负担的极点,战乱就会成为一种最血腥最恐怖但又最无奈的解决手段。至于朝纲紊乱贪官污吏什么的也就是一种人口膨胀的表现罢了。当时聪明人的态度就是作壁上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孔明没有。

      他在舌战群儒时有一段话,“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时代不同,当年那种君子之儒的思想跟现在不同,但是那种君子之儒的风度,我们现在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其中是一种非常的自信和抱负,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他是君子,有君子之儒的风度。

      离开卧龙岗时,他嘱咐童子“待我功成之时,即将归隐。”却不想最后积劳成疾,死于病榻之上。与其说是为一个忠字而死,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为了自己非常的抱负。

      惜哉!孔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惜哉孔明 (唐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