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爆文笔记19《古典:高手与小白的区别》

一、原文链接

古典:行业高手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区别?

二、思维导图

三、写小结

1.收获

古典的这篇文章提到一本物理学科普读物--《从一到无穷大》,它并没有按照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来写,而是作者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框架:

从数学说起,写到时空和爱因斯坦,从微观世界谈到宏观宇宙……

这就是专家的思考工具箱所产生的知识裂变效应!


作者可以轻松地从自己的知识框架里面提取内容,还能把抽象枯燥的知识高度情景化,用费曼学习法输出给小白,一听就懂!

但古典告诉我:大部分专家其实并不擅长表达!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经典晦涩难懂。

一方面是经典著作的作者,受自己输出方式的限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读者的我,没有相应的认知能力去解读。

这也是造成大多数人对读经典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读懂读透。

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能静下心来,花时间啃透一本经典,那么就可以少读N本同类型的畅销书。

最重要的是:读经典可以看到某个领域最重要的框架结构和核心概念,弄清楚这两大块后,剩下的N本解读类的书,其实就可看可不看了。

2.反思

读完古典的几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经常浏览大佬的精华文章,其实和读经典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有读透大佬输出的理念干货,找到文章内容背后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内化吸收、化为己用。

比如古典的这篇“区分高手和小白”的文章,让我彻底理解《认知天性》里面提到的几个相关概念。

①专家和小白的心智模型

《认知天性》里面在讲到“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时,提到过大学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区别。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的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

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教授的心智模型非常复杂,他可以创造一个由所在领域的基本规律构成的心智模型,用思考工具箱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大学教授常常忘记:他的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骤。

而学生往往只能靠问题表面特点的相似性,也就是古典所说的标准套路和思考锤子,来解决问题。

这么说好像很抽象,举个例子吧:

某个物理学家倾向于用牛顿力学中的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忘记了他的学生对牛顿运动规律还没有形成相配套的心智模型,只能识别问题中涉及的装置如滑轮、斜面等。

专家和小白的不同解读


这其实就是高手和小白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②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在《认知天性》里提到:每个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是从过去的学习和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

古典告诉我:专家擅长识别问题、拆解问题,比如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里如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相同的环境里如何解决?

专家拥有强大的晶体智力所打造的心智模型,可以迅速识别问题背后的模式和框架,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给出专业的解答。

而小白还停留在问题表面,只能抓住常规概念去思考问题。他没有自己的心智模型作为支撑,常常追求的是用标准化套路解决问题。

我从中得到的启发是:要学会从接受的信息和知识中挑选出重要概念、基本原理、核心观点、关键细节,才能做到理解透彻、举一反三。

我的流体智力可以帮助我理解这些知识框架中最关键的部分;我的晶体智力可以帮助我和原来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把关键想法打造成我自己的思维模型。

二者紧密配合,我读经典自然收获越来越多。

最后再举个例子说明: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的存在,但对于它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并不太了解,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的走向、山谷、河流、气候、植物和动物。

专家建立了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心智模型,可以给出全面而权威的答案;而小白还停留在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的印象上,对喜马拉雅山脉也只有大致的了解。

如果让专家给小白进行相关科普,他就不能讲太多太深奥的专业术语,因为小白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心智模型。

他只能从小白最关心的普遍问题入手,比如讲中国无腿登山专家夏伯渝是如何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他在屡次登顶失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涉及到哪些地理方面的常识?

从这个情景化的场景入手,把专业知识换种小白能理解的方式加以包装,那么才能达到科普的目的。

这也就是古典所说的专家和小白的另一种根本区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解爆文笔记19《古典:高手与小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