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课笔记(2)


前面我们分析了神话是怎么产生的,那中国上古神话又是如何变化过来的,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中国上古神话,它有一些不同的阶段。最开始是早期的神话,比如说像《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神话都是女性角色,说明早期神话体现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可见从母系社会就开始有了神话,而随着父系氏族男性的地位提升,进入到了父系社会就产生了另外不同的神话。比如说歌颂男性的神,或者说神的英雄,像《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都属于男性的神,或者是彰显男性力量的英雄。

随着氏族或者是部族的兴起,以及联合部族的兴起,就产生了氏族之间的战争,这就产生了战神。

像共工与蚩尤的战争,皇帝与蚩尤的战争以及炎黄的战争,最终部落就会渐渐变成一个国家,也就是进入到了阶级社会。

这个时候又会塑造出了反抗的英雄,比如说像刑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和黄帝(一说天帝)争位,被斩去头颅,失了首级后,以自身双乳作眼、肚脐为嘴的形态存活,双手各持一柄利斧和一面盾牌作战,这是隐晦的一种神话故事。

神话的发展线索,我们可以简单把它梳理成这样的一种发展线。

上古的神话,因为都属于原始社会,而那时候的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很多的神话作品,它都属于口头创作,还是流传下来了。

主要原因是很多的神话作品都是后人给增补的,所以并不是最初的样子,是经过了不同的朝代发展之后,形成了现在流传下来的这些作品。就算是这个样子的话,我们记录下来的作品,其实也不是很多。

大家比较熟悉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里面记载着许多那个时期的故事。《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去考古西王母部族的具体地理位置。那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历代很多人都把《穆天子传》当作一本史书来看待的。

这部书记载的是周穆王一生征讨四方的历史,并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书里面记载的地名,水名都十分古老,很多都已经很难考证了。

《楚辞》里面也有一些作品是记录了神话的。还有汉朝时期刘秀编的《淮南子》。上古主要是这四个作品:

《山海经》,它是记录神话最为丰富的作品。保留了大量的这种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它是我们研究古代神话的重要典籍。它是必读的一本书,也是成为诸多当代神话玄幻网文的一种素材。甚至它已经形成了《山海经》的一种门类。它为我们中国文学做一定的传承,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的社会⽂化标志,以当代⼈的眼光回望这种⽂化现象时,必然会感到迷惑,这或许正是⼈们难以理解《⼭海经》中西王母形象的⼀个主要原因。

古代神话《山海经》,写的是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其中包括了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

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 、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全书一共有3万1千多字,分为三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方经。作者是不同时期的人完成的。最后是西汉的刘秀,到他那个时候才组织人合编在一起。

第二《穆天子传》,主要记载的是周穆王驾驶八骏西游至昆仑山,见王母的故事。

第三《楚辞》,它并不是说所有的部分都是神话,主要是散见在《九歌》《离骚》和《天问》这些篇章里面。

第四是《淮南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体现在它对神话收集十分丰富齐全。

中国传统上古神话,它都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对于中国传统神话可以分成两个类,一是表现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二是表现在与社会的斗争。与大自然的斗争又分为探索性的和征服性的。《女娲补天》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社会的斗争类似于战争的神话故事。尤其是体现在炎黄之战,皇帝和蚩尤之战等等这些战争场面里面。

中国的神话非常之多,那么它有哪些特点?

第一,我们上古的神话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有个缺点就是比较的零散不完整,没有像古希腊神话那样系统,谁是谁的父子,拥有什么,谁掌管什么都是非常成体系的。

第二,中国神话的特点除了女娲、后裔、共工、刑天、滚、禹之外,大多数的神话都属于早期的神话。

第三,中国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地位远比自然神要突出。

第四,神话往往和农业生产有关。

这些就是中国神话的特点。

感谢卓老师的讲课,学到了很多,整理的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文学史》第三课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