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读了申克·阿伦斯写的《卡片笔记写法》知道了卢曼,也学习了卡片写作法,而我这一篇文章就是用了我在读书中写的8张卡片组合而成。
卢曼是谁?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而且影响力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他在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写了9万张卡片,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而他原本是名公务员,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就是源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什么是卡片盒写作法?
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卡片上面,一箱是索引,一箱是笔记,在写作时不是由一张白纸开始,而是从自己已经拥有的这些卡片中诞生。
我是如何用卡片写作法呢?首先是笔记的类别: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那我具体是怎么用的呢?
1.闪念笔记
当我们有想法时,要及时地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用笔写在卡片上,或者写在自己随身带的纸上面,如果当时没有带纸就用手机写在浮墨上面。
2.文献笔记
当自己在看书、看电影、与人聊天时,当发现有触动自己的点,一定要及时地用自己的语言将那些触动自己的那些点记录下来,并标上出处和引用原文。
3.永久笔记
我们每天都要打开自己的卡片盒,阅读自己这一天产生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思考它们与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等相关内容有何关联。因为这里面包含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做这些笔记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新的信息是否与卡片盒中或脑海里的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是否能把已有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又引发了什么问题?
4.笔记之间产生链接。
然后将新写的永久笔记放到卡片盒中,和过去的笔记产生链接,把新笔记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笔记后面。 我们写笔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收集信息,而是促进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然后让自己的认知不断地得到提高,这是重点。
5.在读书与使用中不断的迭代
首先是自己看书,在看书中用自己的语言写下自己的理解,一开始可能是写几张卡片,随后将这些卡片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此巩固自己的所学。
然后将书中的方法付注实践,我就用书中的方法来读这本书来写读后感,用书中的方法付注实践。再结合实践的经历重新回头看看,看看自己当初有那些部分看到了,有那些部分没有看到,有那些自己看到了没有记下来,有那些记下来了但是没有用到。
看这本书学习的时候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解构书中的内容,用的时候就像在故宫修漆器一样,分多次、分层地复原书中的原理。
然后我将这本书反复地看了两次,第一次看时试着写出卡片,最后整理出自己的读后感,然后再回头来看这本书重新理解书中的内容,接着回过来修改自己的读书笔记。我现在这篇就是这样反复三次写出来的,也经过这样的方式,我在看完本书之后对卡片笔记法有了新的认识,也不由地喜欢上了这种阅读和写作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我的收获是什么呢?给大家分享一下几点:
一.当我们心中有想法时要及时记录下来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带着一支笔,当我们突然有想法时要将它及时的写下来。这些念头如果我们不加以捕捉它就会一闪而逝,那是非常可惜的,往往我们的洞见和灵感多是由此而来。
我们过去的做法是不是在看书的时候遇到心动的内容就在下面画一下线,或者在旁边写上几句感想,我承认我以前就是这么做的。当我看书时在书上写上几句就结束了。 现在我看了《卡片写作笔记法》时发现自己错失了整理这些智慧点滴的机会,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现在是怎么做的呢?用卡片笔记法:先用卡片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在一天内再将它详细的阐释写在永久笔记当中。我们写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要及时的进行梳理,不能将它们停留在卡片上,我们将它们引用的原文,由此想到的想法都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当我们将自己每次触动点写下来,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详细地写进永久笔记里面。尽快将它们进行加工,我们的这些闪念就可以得到妥善的存放,而且有些灵光闪念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加工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洞见,从这些卡片笔记上面也很容易输出一篇自己的作品。
二.增加提取难度
为什么写在卡片上要比画线或者在书中旁白处写上几句要好呢?根据我们人类的大脑记忆原理,人类的记忆存在广泛的元认知错误,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觉得某一句很有道理,我知道了我记住了我以为我学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人的大脑比作一块硬盘,我们每次记忆都是往硬盘里写入内容,我们写入时容易那么提取时就会变的困难,如果我们写入的时候有难度将来提取的时候就会变得容易。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我这样的困惑:我以前听课的时候,会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当时听的时候会觉得听懂了,但是过些日子,对方讲了什么一点也想不起来。
有时候自己读书,一本书读完了也忘完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听的时候、看书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记住了然后我们学会了,实际上并不是。 怎么样增加必要难度呢?比如我们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而不是当时写笔记,在一周后自己回忆检索记忆,这样做将来我们用时提取就会变得更容易,也能验证出来那些是真的学会了。
三.重要的不是记笔记而是更好地思考
重要的不是记住了什么,卢曼教会了我们反直觉的思考,要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学到的内容写下来,要记录的是知识,而非信息,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什么?比如小卖部今天要处理一批食品,我没有要买的打算,这和我没有关系,它对我来说就是信息而非知识。
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如果一条信息和我有关系对我来说就是知识,我们要记录的是和自己有关的知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因为我们大脑带宽是有限的,不考虑大脑的承受能力,一味的收集储存没有用的信息,不但会造成大脑的负担也会影响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吸收和利用。
我们做卡片笔记法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记住这些知识点,而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这些知识点,从而为我们的决策带来帮助。所以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内容,为了帮助自己理解这些内容,我们就要深入地思考这些内容。
卡片笔记法要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而不是摘抄。为什么呢?通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知识时,我们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些知识点,如果我们能够很顺利的将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我们真的理解并掌握了它们,否则我们是写不出来的。
四.笔记不需要机械的分类而是让关系慢慢地自动生长
卡片笔记最大的威力就是我们的外挂电脑,如果我们只是写卡片或者只是储存卡片,那么意义就不是很大。而我们做卡片笔记主要是为了我们的卡片笔记互相之间可以链接可以互相生长。卡片之间互相链接或者引用,每张卡片可以拿出来在不同的语境下面重新解读,不同的卡片可以互相组合然后诞生出来新的洞见,我们可以根据新的想法写自己想要写的文章。当然卡片之间的联系最好是在大脑中生长出来。
五.常看常新
我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本书我们每看一次都比前一次发现一些不同,这一次看的内容,总能发现上次没有看到的部分。尤其是当我们隔一个月再看时,我们会发现一本书常看常新,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大脑不是先看到后理解,而是在看到的同时就理解了,当时会对看到的事物做出判断。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看到的内容吗?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期望看到的,有一句话叫做我们只能看到我们心中想看到的内容。
所以即使书中的内容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同一件事物的解读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我们以为自己在客观的看待一件事,其实我们总是不客观的在看待一件事,我们需要看到我们这种习性,也要不断地防止自以为是的理解一件事。
正像这本中所说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真正看到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东西,并尽可能清楚、真实地描述它。如果有必要的话,请反复检查。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事实上,真正看清眼前的事物往往是高手的一项特征。
我们阅读时也是如此。我们在阅读的瞬间就理解了字面的意思,我们是在我们理解的层面进行的阅读。我们需要在第一次解读的基础上不断的修正,我们才可以真正理解一篇文章。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差异,要抑制住自己条件反射式地急于下结论的冲动。
我们能够真正看清所看到的而不是期望看到的东西。
那些心胸开阔的人,往往更容易坚持自己的最初理解,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天然的偏见,从而看不到抑制这种偏见的需要。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可以“压制”最初的理解,那就是自欺欺人。
虽然不断地对比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差异,但是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遗漏了什么。不过我们可以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时刻询问自己有什么东西不存在于我们所看到的整体图景中,但可能与之相关。这也不是我们生来就会的技能,而是需要后天养成的。
我们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在写下自己的想法时,总是想一想是否缺了什么?也可以做一种练习,在把笔记整理到纸盒里,并将它们与其他笔记联系起来时,提出一些好的问题。
也因此,我们以后在遇到一本好书时,可以隔一个月回来再看看,相信我们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收获,因为这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认知提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变化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而每当我们重温旧书时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的内容,证明我们的认知在不断地成长,当你有这种感觉时,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成长的美好!
那让我们用《卡片笔记写法》中的方法帮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