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拥有信息而已,谈不上知识

信息密集型公司基本都有一个搞背景调研的岗位,要么公司调研,要么行业调研,要么专题调研,比如律所要搞公司调研,券商要搞行业调研,宏观经济调研。

律所合伙人手头有成百上千的客户,还要经常去市面上接触新客户,他们的脑子不是百度也不是谷歌,每个公司就像人一样,千人千面,为了做到知己知彼,合伙人往往在见客户之前做点功课,了解一下客户的基本信息,优势弱势,行业地位,合作伙伴等等。

就跟打战一样,做战术战略之前,得派侦察兵前去探探路,看看地形,哪里可以做埋伏,哪里可以居高临下,哪里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最近就给合伙人搞了不少公司背景调研,短则几页,长则几十页。每次做完报告感觉自己把调研对象翻了个底朝天,可不是,报告内容林林总总:工商信息,新闻舆情,股东结构,高管,上市信息,市场地位,企业战略,并购活动,资本市场活动,诉讼信息,竞争对手,在华投资…….

问题来了,资讯是我查的,报告是我做的,那就说明我拥有了报告知识吗?非也!HR多么明智,我的头衔是Information Advisor而非Knowledge Advisor,一字之差,内涵相差甚远。

为什么我亲手做出来的报告不算我的知识?既然不算我的知识,那算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这类报告只能算我所拥有的信息,就像故事里的司机一样,我堆砌了一堆事实,但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而已,因为我没有法律背景,也不懂企业运营或者上市,这些信息不能进入我的认知活动,我无法消化这些信息,并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判断,思考,推翻,论证,决策….

那是否是合伙人的知识?是。为什么?

因为合伙人可以充分调用自己的法律经验,财经知识和公司运营知识,在读阅报告的过程中展开一系列认知:市值怎么这么少?涉诉信息量有点大!负面新闻有点多!再看看战略,似乎还不错!高管呢?有我认识的耶,可以搞搞关系。基于这些认知,合伙人对该公司有了非常生动的认识,报告信息完全内化为了他的知识。

在信息可以无比便捷获取的今天,拥有信息不算本事。无数的爬虫软件每天在互联网上孜孜不倦地抓取信息,无数的信息自动化软件将信息获取变得智能化。信息搜寻工作越来越容易被AI取代是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时代,在知识的三要素里,truth/fact变得最为廉价,因为事实是那么唾手可得,我们动动鼠标,就可以从网上下载数以万计的文章,图片,PPT,然后它们高枕无忧地躺在我们的网盘里,于是我们自欺欺人地说我们拥有了许多知识。事实是,信息升级为知识还需要加入认知元素,通俗来说,我们要动动脑子,消化,吸收,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思考和实践的武器。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可以说,我做的报告也并非毫无知识含量。因为我至少在下面几个地方体现出了我拥有的知识:

1. 我搜寻信息所依赖的网站,数据库;我搜索过程中运用的搜索技巧;

2. 我在翻阅一个个页面时所运用的内容筛选能力;(能力是知识的组块化)

3. 我做报告时运用的排版知识。

为什么?套用知识的三要素:事实,情境,认知,这三个要素完美到位。只不过相比于合伙人的知识,我的知识结构显然有不同的侧重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只是拥有信息而已,谈不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