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几个特性 -

    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为师生走进文本,获得发现提供合适的路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备课时的阅读发现设计为有效的课堂活动,并借助活动的展开,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设计出更有价值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把教学问题提炼为教学话题,设置几个有效的系列教学活动,优质的教学活动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全员参与性  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发现过程,是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结合的过程,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全员参与,应该是教学活动设置的最基本的特征,课堂的教学活动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而不应该仅仅是几个优秀学生的展示舞台。余映潮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高手,他的课堂教学活动设置细腻而有层次,遵循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步步进入文本,进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积累了语文知识,培养了语文能力。在长久的活动训练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比如余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课堂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活动,一、自读自讲,每位同学读注释及补充的注释;读课文,自读自讲课文内容。作为文言文的初始活动,余老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然后翻译课文,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二、朗读体会  这个教学活动又分为三个层次,读出一点夜游的性质,读出一点感慨的味道,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又是一个全员参与的朗读训练,老师指导得细腻而有重点。三、读背积累  这个活动渗透讲解了文中美妙的逻辑层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课文的内核。四、选点赏析    活动:千古名句,美点欣赏。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所以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凝练,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活动丰富,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融了语文学习的场景中。

    二、内在逻辑性  一节课的几个学习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随意设置的,有内在的逻辑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它有一条无形的线索,串联起各个内容,达到的是“形散神聚”的效果。徐杰老师在执教《孔乙己》时聚焦“讲故事”,设置了一连串的学习活动:“孔乙己讲故事,酒客讲故事,掌柜讲故事,丁举人讲故事,小伙讲故事",但是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多彩,孔乙己是“自我介绍”;酒客引用细节评价人物;掌柜是选段细读;丁举人是心理补白,小伙计呢,是与讲故事的其他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每一个学习活动后面都隐藏着更深的学习目的。比如“丁举人讲故事”这一活动显然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最后“小伙计讲故事”,就是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以“小伙计"的视角来写小说的构思巧妙。这样的活动设计,比我们平时执教小说时“明内容、析人物、悟主旨、找环境”要高明得多!活动环环相扣,内容层层深入,课堂如行云流水,在浑然无觉中学生就掌握了课文的精髓所在。

    三、开放多元性  语文教学活动不等同教学问题,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简单的思维单向交流,更不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老师再提问题,学生再找答案”的连续不断的“问答式”教学。教学活动设置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元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生成有个性的答案。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注重学生个性的阅读体验。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搭建这样开放多元的平台,鼓励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这样课堂上就形成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的多向思维交流过程。徐杰老师在执教《动物笑谈》时,第一个教学活动:检查阅读作者笔下的小动物究竟是怎样好笑?这是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环节,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本里面,初步感知题目中的“笑谈”。第二个教学活动  屏幕显示了“匿笑、苦笑、暗笑、讪笑、窃笑、坏笑、哑然失笑、哈哈大笑、哭笑不得、捧腹大笑、眉开眼笑”等一组词语,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词语批注段落穷边,并批注理由。这个活动又进一步的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和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久而久之,就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提升,很好的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

    四、激活思辨性

  思辨,就一般意义上指的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即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别分析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方面的能力 。思辨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义,是毋庸多言的。黄玉峰老师指出:语文学科的内容决定它往往是感性特质的,因此在语文学科内强调批判性思维,主要就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于知识生成过程诸环节要素的敏感性和反思习惯,在面对某种知识或意见时,能对其本身的可靠性进行独立的、有条理的分析与考察。所以我们的课堂语文活动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调动学生思考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思考辨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肖培东老师在执教郑振铎的《猫》一文时,设置了一格“看图辨猫”的活动,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插图画的是文中的哪只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学生要仔细的观察插图中猫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深入的阅读文中的三只猫,看哪一只猫与之相吻合;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阅读分析更加仔细认真,课堂上形成了一个争辩的小高潮,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三只猫的外貌、性格特点,为下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在挖掘小说的丰富的内涵时,肖培东老师又设置了一个思辨性的活动:说说文中到底写了几只猫?学生有三只猫到四只猫到五只猫,到最后学生理解到其实张妈、李妈、我、妻子都是“猫”,都想那只含冤而死的猫一样在社会中生活着,深刻挖掘了小说“人性的亡失”这一主题,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刻,思维由单一走向了丰富。

  黄厚江老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语文的活动,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一个游离于语文的教学环节。不管是强调活动的全员参与性,内在逻辑性;还是活动的开放多元性、激活思辨性,都是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是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几个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