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或许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只要我们愿意

如果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虽然多数企业会偏向于削减教育培训费用,但在职场中的我们参与教育培训的意愿却普遍增强了。因为投资于人力资本,从长期来讲会增加我们的收益,改善我们的生活状况。这也从某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当下线上、线下教育那么红火的原因。

但我们真的琢磨透自我增值或是自我成长这件事了吗?更贴近现实的真相可能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从而导致我们我们多数人只是将自我成长作为一种短期的“投机行为”,而非长期的“投资行为”。

所以,我们会纠结,一方面我们告诉自己必须要成长、要增值,另一方面却又看不到自我成长对生活状况的根本性改变。

我们多数人都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半途而废、折戟成沙。这印证了经济学上所谓的“半途效应”。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自我成长这回事。


一、我们的现状——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把人分为三类:已经开窍的、没有开窍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

真正开窍的、优秀的人,已经从我们的世界“消失”,即使他们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我们也难以理解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状态,就好像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没有开窍的人,在“触发点”出现之前,他们依然只能生活在“楚门的世界”。

而我们这些处于开窍边缘的人,正在自我追求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挣扎。在沉甸甸的家庭责任和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我们既不能“潇洒”的说走就走,却又不甘心就此沉沦,就好像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二、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成长——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

现在iPhone7都搭载上了第十代的iOS系统,搞不好我们有些人的“操作系统”还停留在出厂设置的阶段。那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增值呢?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想不通,二是做不到。想不通是认知层面的问题,也是本源的问题。做不到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

在认知层面来分析人为什么要不断成长的问题,推荐大家细读一本书:《与神对话》。它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我们每天都在创造自己,“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这更多是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来解析。

换个更现实、更经济的角度呢?其实一开篇我们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从长期来讲,改变提升能够增加我们的收益。前提是,方向正确,且坚持的时间必须足够长。这真是一件很考验人耐心的事情啊。

三、我们能否改变提升?

分享一篇文章的有趣观点:《能不能让我变成一个不同的人,再和你重新认识/研究:如何改变人格》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实证数据做支撑,推导出有关人格改变的一些观点。现在和大家解读一下其中的一些观点。

1.改变的确能让我们更快乐。

当外向性提高时,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变得更自信和坚定;

当尽责性提高时,会有更好的工作成绩,更佳的工作——生活平衡;

当宜人性提高时,会发展出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压力情绪,关系中的冲突更少;

2.人人都经历一些人格提升的机会

(1)自然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会越来越接近成熟状态。这是大趋势。

(2)责任带来的改变

比如进入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岗位,进入婚姻、成为父母等

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一段美好的婚姻、一个富有挑战的岗位确实会成全一个人,让他成长得更快。为什么?责任使然。

电影《蜘蛛侠》有句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逆向思维,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即责任越大,能力越大,责任是因,能力是果,责任会促进一个人的成长。

(3)幸福程度带来的改变

幸福的人,其人格也更趋于完善,而人格完善又会提升其幸福水平。这种良性循环有点类似于社会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

3.人是可以主动、有意的提升人格的。具体方法,我们会在下一部分探讨。

刚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的来解析。其实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可以不断被塑造、被提升的。

四、我们应该怎样改变提升——路在脚下

(一)定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比什么都重要

定位,定的是两个位置,即现在在哪里和将来要去到哪里。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个源头问题搞不清楚、想不透彻,我们就会一直在纠结,一直在自我怀疑,而这会极大削弱我们成长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迷茫是因为不知身在何处,又将去往何方。

这里的关键点是,我们是否深入思考,并找到自身最具价值的领域(专长、专业、天赋等),或是最有意义(价值)、最有意思的事情,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这原本应该是在学校教育阶段完成的自我觉醒,现实中却有人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搞懂。

这里需要一种反思的力量。什么才叫反思?反思有几个要素。

一是它必须是主观上有强烈意愿的。否则我们很难就某一个问题深入思考下去。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深度思考是违反人性的。我们都是倾向于用表面的忙碌来掩盖思维的懒惰。然而,浅尝即止的反思意义不大。我们需要在某种强烈的主观意愿控制下,完成一些深度的思考。这种强烈的意愿一般出现在我们痛苦的时候、艰难的时候、纠结的时候。这是我们改变的契机!前提是,我们愿意。改变从来都只需要我们愿意。

从这一角度讲,苦难让我们更接近于真相,“痛定”才能“思痛”。记得电影《梅兰芳》中有句台词“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

二是反思必须是与平常的思维惯性不一样的,否则就不叫反思。

三是反思要坚持肯定与否定的结合。我们习惯于线性思维,行的时候好像我们想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不行的时候好像我们想的、做的一切都是错的。其实,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真的非常需要在肯定中坚定力量,在否定中不断成长。

如果大家觉得这样很难, 有个小技巧,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通过“写”的动作,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下去。

(二)思路——成长的道路,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

思路,指的是路径问题。关于成长的路径,高中的哲学课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我们自身的成长也一样,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只要我们笃信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保持每天都在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因为,这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了。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影响圈”,集中精力提升自己,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三)措施——成长的方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措施,顾名思义,就是具体方法的问题。成长的方法,没有万能的公式,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下面的问题后,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动力,持续的动力在哪里?

自我成长的动力从来都在己不在人。个人经验是,只要你找到了对自身最有意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动力是自带的。

比如,在外人看来,为什么我能够在职业道路上走得相对顺利,除了天时、地利因素,在人和方面自我总结就是,开始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怨气,跟别人较劲,相信我不会过得比别人差。 到后来,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我的人生应该更丰富,我应该去体验更多,我要走进另一个世界看一看。

我记得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所以,我觉得当我们弄清楚什么对我们而言是最具价值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奋斗的动力。

当然,自我成长的道路是长跑,不是短跑。有时候是跟别人跑,有时候是跟自己跑,但最终都是自己跟自己跑。

2.目标在哪里?

(1)改变思维模式 :停止固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可发展、可塑造的个体。

(2)为自己设定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个去达成。

3.行动在哪里?

(1)先假装自己可以做到。以前公司管理层有个牛人跟我说过这么一个有趣的观点:假装一辈子好人,那你就是一个好人。很耐人寻味。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的。其实,反过来也成立,由外而内的强化也很重要,特别是一开始的时候。因为这能给我们力量,肯定的力量。

(2)不要纠结了,赶紧行动吧。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原地,我们是无法想象和预测下一步的风景的。“移步”才能“换景”。

4.导师在哪里?

网上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一个人的成功,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亲朋帮忙、小人提点、个人奋斗。高人也好,贵人也罢,遇到了就好好珍惜。如果尚未遇到也没关系,好书、经典的书会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5.伙伴在哪里?

为什么现在朋友圈、各种社区会那么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我们走在哪条道路上,都不想自己太孤单。人归根到底是群居动物,做一个孤独的行者,需要内心极度的强大。

想让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不太孤单,就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吧,他会给你一些力量。

6.轨迹在哪里?

我们已经习惯用相片、视频记录小孩成长的点滴,记录我们旅途沿路的美景,却很少记录我们的思维的成长。为什么?懒惰。其实,看不见自己进步的人是很脆弱的。所以尝试着开始写点东西吧,即使只是纯粹的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得。当一段时间后回头去看,相信我,你会很惊讶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成长或许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只要我们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