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送别

上个月学的一首东坡词,最近感触颇深,寻出写一小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大意: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已经过了三年,
你辗转尘世仿佛已经踏遍天涯海角。
如今相逢一笑依然如同春天般和暖。
你心态平和如平静古井水波澜不惊,
高风亮节又如秋天竹竿般情操高尚。

令我惆怅的是你将连夜乘孤舟远去,
送行之时天边有月色淡淡纤云微微。
歌女们啊不要对着酒杯唱离愁别恨。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
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天南海北呢。
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送别诗词是古人写得非常多的一种类型,古代不像如今这般交通发达信息便利,几千里外也能一日到达,远隔重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沟通。
那个时候车马很慢,相识不易,别离更难。

有些朋友一旦分别,也许就是一辈子都见不到了,所以古人尤其珍惜相聚之情。
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也算有一段云天高谊,他们之间互赠过很多诗,但实际上,他们只相见了三次。

  • 公元744年两人在东都洛阳相识,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
  • 到年底在梁宋再聚,还一起约上了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在此对饮抒怀,评文论诗,谈论天下大势。
  • 745年两人在山东东鲁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相会,知交之情不断加深,杜甫离开的时候,李白在尧祠摆酒为他饯行。

这次他为杜甫写了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最后一句写出了李白专属的豪情: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干了杯中酒!
果然是痛快又痛苦,此后两人再也没有相见。
哦不,杜甫在梦里还见过李白的长发,原句见杜甫《梦李白》: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饯行

苏轼也是见惯生死的人。
二十二岁那年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进京赶考,两人同时中举,苏轼的文章得到了文坛大佬欧阳修的常识,一时间风光无限,名震京师。
此时却传来噩耗,母亲程氏病故,未及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三十岁那年妻子王弗早逝,次年父亲病逝。
十年不到的时间,父亲、母亲和妻子相继离世,官场的不得意以及处处遭排挤,远不如失去亲人的痛苦那般沉重,所以他对朋友,更加珍惜,看得更加透彻,正如他那豁达的性情。

送别钱穆的时候,苏轼已经五十五岁,早已饱经风霜,对于生老病死也已司空见惯,他知道,这一次相别可能人各天涯,再难相会。
所以他让歌女唱歌不要那么忧伤,也让自己和钱穆不要愁眉不展,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就像当年高适写给董庭兰的送别诗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时高适也说别把离别说的那么伤感,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最后一句我们仿佛都听过,谁又知道出自苏轼之词呢,而这一句词,却道出了作者那种豁达之情、慷慨之心,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洒脱情怀。
正如苏轼遗憾未能见到的范文正所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篇不算诗词赏析的文章应该可以结束了,胡话说了千字,也没什么中心出来,罢了。


微云淡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