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透一本书

    有的时候花费了时间,也真的投入了精力去阅读一本书,到合上书的时候,让你再讲述书中的内容,就好像大脑被洗劫了一样,没有什么痕迹。

    后来我就开始用笔记输出的方式每次看一段就划线、写评语,最后再回看,好像是起了点作用,但是过段时间,那些印记也被抹去了。就看书中提到,读一本书不用完全的复盘,只要是对你有兴趣的,你记住的几个点,也叫做收获,心中释然。

    直到今天读了古典老师的一篇文章《如何读透一本书》,他提到的困惑以及解决的办法正是我要寻找的。所以按照老师的要求,用文字的形式输出这篇文章的讲述,在文章最后将会揭示读一本书的方法。

    这篇文章讲述了古典老师发现的社会问题,听闻很多人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你再去问他都读了什么的时候,他总是在那里挠挠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最后说出了几本书的书名,你在接着问书中讲述的内容时,他变得更支支吾吾起来。可以说当时读书的快感只是让当下的他产生了"颅内高潮",而过后却是雁过无声的凄凉。

    很多人都遇到了这类的问题,读书的时候满眼放光,合上书本一片寂静。老师提到他持续做的六件事,阅读、请教、旅游、写作、咨询、授课,可以看到一种模式是输入输出的在穿插进行。


 

    在这里老师讲到一个案例:司机模式的学习,讲到爱因斯坦当年总是到各地演讲,讲得次数多了,司机也便听得多了,一次就和爱因斯坦商量能不能代替他去讲一节课,当时的人们也不是太认识爱因斯坦本人,于是他就同意了。果真,司机的这次演讲很成功,博得了掌声。最后到了提问环节,有人就刚才的演讲提问,结果司机回答不上来,就和身边的爱意斯坦讲让他回答,并和众人说:你刚才提问的问题,让我的司机帮你解答。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司机只是模仿了演讲表面的知识内容,对于更深入的内容他因为没有深耕所以根本是无从知晓,揭示出,我们学习知识往往是趋于表面并没有深入,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实我们阅读书本时,书上并没有知识,有的只是信息,知识是我们运用的结果,并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学习过了却不能留痕迹,就是因为我们只是简单的学了,并没有思考学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更谈不上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问题了,这个观点和萌姐提出的学习五环法相匹配"学-思-做-教-赢"整个下来是个闭环。




    我们头脑的布局应该是学习了一个知识点,就点亮了一个区域,然后我们会在头脑中这片区域标注不同的颜色,如果和我们以往过去认知匹配了,那么就会在新知和旧知的区域同时点亮,如果再通过输出模式,就可以把这两个区域进行链接,久而久之,这个区域回路走的多了,就会从头脑中连成线。

    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樊登老师,他每周都带着书友解读一本书,你会发现他讲书的时候会通过一本书引申出好几本书的观点,这就是将知识链接的结果。

    只有做到链接,才能将知识印到脑子里。比如说我今天读了老师的这篇文章,老师最后的作业就是给别人用书写或者语言叙述的方式对内容讲解。几次停下键盘输入,将知识回想,我想写下来的内容才是我真正吸收的。

    最后总结,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记录就是因为没有将知识内化,用链接的方式和过去的知识经验产生效应,内化才是我们要做的,怎么做?将读过的书在复述一遍,留下的就是自己获得的。

    努力向前,成长可见,我是李爽爽姐,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恩遇见屏幕前优秀的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读透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