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食堂”等一个晚归的人

疲累加班的深夜,谁还在路边等一个晚归的人?

或许是一个热气腾腾的路边摊。

用美食作家殳俏的话说,路边摊是“朴实的人们不断微笑后日积月累形成的皱纹”。

它常常隐没在城市的街尾巷角,许多个繁忙的白日里,我们路过它,就像路过世上任何一样琐碎那般无知无觉。而一旦逢上“一个人在深夜踽踽独行”这样的境况,它那一灯如豆的温暖,虚幻而又真实到不可思议,存在感异常蓬勃。

曾经,我住在一个闹中取静的老旧小区,附近的巷子里就有这样一家小摊。

原先我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一次晚归,路过它时,见围着暗蓝色围裙的店主默默地坐在一锅热汤前发呆,有丝丝香气飘过来,顿时意识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

小摊是就着巷子的围墙向外延伸搭建的,厚厚的红蓝格编织布做顶棚,桌凳沿着墙脚一溜摆开,堪称简陋。我拣了一个离灯光稍近的位置坐下,报了饭后,也学店主发起了呆。

其时是暮夏,傍晚时分下过一场细雨,巷道两旁植的栾树鹅黄色的花纷纷扬扬地落着,似乎不用风来吹,径自急急地往下坠。

小摊的顶棚上自然也落了很多花,还有更多落在棚子以外。店主双手端着饭走过来,衬着四周不断掉落的栾树花,颇有点儿“江湖”的意思。

吃饭的空当,我扭头看看桌边,细细碎碎的黄,都是被有一阵没一阵的风吹过来的——再低下头继续吃的时候,心里竟然觉得这景象美不胜收!

后来到了仲秋,再后来是深冬,及至来年开春,这个路边摊一直是这副模样,一人,一棚,四五桌。只是周围的景色,由花坠到落叶到压雪再到絮滚,按照时令有序地转换着。

这个路边摊还有一点变化,就是越来越有人情味。

店主是个身材宽厚的中年男人,平头,脸上有沧桑的痕迹,话不多,但内里的热情却能让你徐徐地感知到。

只是来过三五次后,他便记得我最爱吃的饭,记得我最常坐的位子,也很淡然地让我自行找零。

日子久了,我渐渐觉得其实这个路边摊并不“江湖”,而更像一家“深夜食堂”,温馨、自我、随意。

虽然店主的手艺并不卓绝,客人也不会轻易地把自己的人生讲来听,但那种要命的氛围是有了——那样小巧的摊位,那样质朴的店主,那样随和的饭食,提供的就是能让人卸下身体和灵魂的疲累与酸痛的氛围。

夜晚适合消化心事,酝酿黎明过后将要以怎样的新姿态面对自己,所以,这个时候的路边摊就成为一个中途的休憩地,让身心得以休养生息。

于是,你能在这里看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太得意的小白领、心事重重的大叔、青涩又甜蜜的恋人……

两个人对坐,并不明亮的灯光下,对面的人眼睛微微下垂,睫毛下的阴影被拉得很长很浓,仿佛藏着心事的样子。

也能清晰地听到后面一桌人吃汤面的哧溜声,间或有人压低声音絮絮地说话,都是一些平常琐碎的事情,却也透着一股平常琐碎的温柔,家常熨帖。

我想,路边摊的重点不在于食物的可口,也不在于环境的舒适,而在于拥有一种安全、轻松的气氛。

因为说到底,很多事情都会在“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的问候中慢慢化解,会在一顿晚饭、一夜好眠过后变得微不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深夜食堂”等一个晚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