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有太多对爱的误解!

前几天老公洗脸的时候发了一阵感慨,原来刚毕业挣两千多就会觉得很快乐,干工作也特别起劲,而现在挣得多了,但快乐的感觉几乎是荡然无存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会这么大?“欲望增长了,想要的越来越多,可是现阶段平台能够给你提供的是有限的,满足越来越少,快乐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我说。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也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可当欲望或者说攀比心越来越大,完全超出了我们自身能力能够控制的范围的时候,我们自身对于幸福的感知就会被扭曲进而消失殆尽。所以,经常觉知自己欲望的增长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也是我们不断调整自己幸福坐标的一种方式

幸福是动态的,是我们平凡生活里那星星点点耀眼的时刻的迸发。当我们很久失去了和它的连接的时候,一定是我们某一种情绪占用了我们太多的大脑内存而蒙蔽了我们的心灵,这时候停下来,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是让我们回归中正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我会被自己的感受弄得迷糊,某一个寻常的时刻,脑子里总是不自觉的过着过去生活的某个片段,心思会沉浸在那个感受之中,不知不觉就让当时当刻的宝贵时间溜走,或者很低效的做着手头的事情。每当意识回来,发现自己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的时候,心头又会闪过很多的后悔。当自己被一团团情绪的迷雾纠缠的时候,精力消耗了不少,可有意义的事情却没做多少,这种状态令我感到不安和难过。为了让自己更有力量的把焦点放在当下,我给自己写了一组待办清单,把自己一直以来想做又没有去做的事情一一写到了里面,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当下最想做的事情去做,这样注意力就会很好的分配到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在记下完成这件事情的时间,开始和结束全凭感觉,这样几件事下来就会感到效率很高,内心也非常的充实。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被“完成目标”这个问题所困扰,我发现自己很难按照事先计划的那样,长期坚持去做一件我觉得好的事情,而且是做着做着注意力就不再那个事情上了,很久之后自己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让我非常沮丧,误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没有长性的人,这种认知又会进一步削弱我去完成更多事情的动力。现在我才明白这是对“坚持”的最大误解,我们做与不做任何事情的动力都来自于我们潜意识对事情本身的价值判断,潜意识就是感觉,就是我们心灵的体验。自小时起,我们便长期被教导忽略自己的感受,被灌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规条,慢慢的早已切断了和自己潜意识(身体感受)连接的路径,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习惯的忽视自己内在的节奏和规律,用人为的力量来操控我们内在固有的感受和创造力。

我记得小时候自己无论是背诵、书法、画画、写作,做什么都喜欢,而且很容易获得快乐和满足。后来,因为有了攀比心,开始更多的在意老师把表扬给了谁,把机会给了谁,这之后就渐渐淡忘了那种单纯的完成一个作品的快乐。喜怒哀乐都集中在老师的评语上面,之后开始慢慢遗忘最初做那件事情本事带给我的满足感。

再后来,学业越来越繁重,父母的情绪越来越容易左右我对问题的看法,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并难以面对的时候,心里压力越来越大,我开始有了更多的负面情绪和感受,因为注意力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那些难以处理的时刻,从来没有一个环境和氛围能够让我觉得可以足够的放松和安全,去和自己的潜意识沟通,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相反,却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和资源都放在如何躲避这股压力,如何让自己不会面对那种痛苦上面,时间长了,身心的成长自然停滞,动力不足,导致做事的力量也不够,最糟糕的是,忘记了自己其实是有能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只是因为缺乏运用能力的意识,而让自己苦恼了那么多年。


动力不足和压力过大都是内在缺乏充分成长的表现。此外,因为缺乏对自己内在感受的尊重,习惯性的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就会被很多假我的防御性感受所吞噬,逐渐失去和本体中那些真正良好的素质的连接(身心灵中特别强调这些本体本就在我们自身的人格背景之中,在经过好的引导和探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自如的运用和感受)。具体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很多时候,我会希望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让我觉得自己很有力量。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因为内在缺乏足够的力量,每次对他人的帮助更像是一次对他人的劝导或者告诫,而且因为力量不足,我会不自觉的渴望对方能够看到我的价值,给予我一些内在需要的回馈。这种帮助是非常低效的与他人的一种连接方式,短时期内能够对我们有一些安抚的作用,也能够让我们因为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人身上而感到一种暂时的放松和快乐,但长此以往,我们和对方都会在内心感到劳累和反感。最终,依然要靠切断这种连接来获得解脱。

这并非我的专利,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看到我的家人也非常喜欢玩这种“人情游戏”,还有周围的亲人朋友,大家似乎都在费力维持着这种品质不高但又不得不维系的各种关系,时间长了,我很讨厌交际,我感觉交际很累,心思明明没在别人身上,却要假装拿出一副面孔,让人觉得你好像很热情,很在乎对方。即使能做到这点,也要有一部分力量,可是我好像这部分力量也没有,连装都装不出来。于是,潜意识为了表达这种不满,让我记不住各种人的称呼和姓名,直到现在我也依然记不住那些曾经和我有浅浅交流的人们的名字,现在我才开始明白自己过往为什么那么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原因。


谈到快乐,不禁要谈谈一直以来困扰着我的“托付心理”,原来我把这成为“依赖心”,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非常的依赖我的母亲,我几乎时时刻刻渴望着她的陪伴,心理学中把这称为“共生关系”。孩子对父母的爱都是盲目的,没有道理的。我把这种爱化作对妈妈的依恋,把她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记在心里,最大的恶果是,我的独立期来的非常晚,没有自己的主心骨,一切的判断都以妈妈的言语和状态为主。一直到了25岁,我还会因为她的不高兴而感到难过,因为她的否定而痛哭流涕,妈妈的情绪越来越不好的时候,也恰恰是我情绪最糟糕的时候,妈妈因为癌症去世,我的身体机能直线下降,几乎连正常生活下去的力气都没有。这份盲目的爱给我带来的几乎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我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我的需要,哪些是妈妈的需要,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让她都能快乐起来

现在想来,母亲是根,孩子是叶。我的依赖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是妈妈心灵深处的需要,她渴望这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她不希望我真的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感受,那意味着她将失去对我的控制,她自己也会彻底的感受到失控。父母为什么要控制自己的孩子?因为父母内在极其不稳定,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他们感受不到作为人最大的成就感来自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内在因为长期得不到滋养,眼界没有机会放宽而长期浸泡在自己的那些情绪的洪流里面,唯有力量弱小,先天就亲近自己的孩子能够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力量感和控制感。于是,他们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期待、对于生活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也能够帮助他们不去直面自身的虚弱所带来的那种无力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也是来代父母受苦的,唯有一代人觉醒,才能切断这种痛苦,让每个人都有力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成长转移到下一代的肩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的内心总会升起很多信念,譬如“下次一定要考第一”,“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生活的幸福快乐”“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给家里人争气”,年龄越大,这种信念就会越多,而且每次都是不自觉的强化和自我催眠,每次念头一升起,我就会多努力的读几页书,做几道题,接下来就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力量继续坚持下去的窘境,现在想来限制性信念是不会给我们带来真实而长久的行为动力的。因为那种感受并非在我们放松的状态下,从正面感受生发出来,而是在我们往往遭遇了一个负面影响和打击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小我的那种自我证明的渴望而威逼我们就范。很快,这股力量就会消失,我们的内心会再次回到那种无力感和虚弱感之中,很快失去继续努力下去的意愿。区分正面信念和限制性信念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我们是否是在放松状态下自然而然产生做事的动力,还是我们在自我强迫的状态下迫使自己产生的动力,另外,就是看这股动力是否能够自然的出现和持续


不去误读自己的能力,不盲目承诺自己的能力,在自己力量的范围内去给出自己可以给出的支持和方法是我们能够合理帮助他人的第一步。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明白自己的能力和边界的范围,我们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去帮助别人,往往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想想郭冬临演过的那个经典小片《有事您说话》,就能明白那种爱帮助别人的老好人是怎么塑造出来的了。我们给出的绝对不是高质量的帮助,而是低质量的控制,我们隐蔽的内心希望通过这种帮助来交换一些我们渴望的价值。时间长了,我们和他人都没有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任何的滋养和成长,却对自己和他人多有怨怼。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多去了解自己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心性,不断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允许自己爱的人因为成长而受苦,不越俎代庖,不轻易否定。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稳步的提升,并且能够行为世范的时候,自然能够影响到他人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当我们的内心回归简单、平静,当我们注意力的焦点更多的放在当下、放在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上,当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或者潜意识的连接)更加的融洽、敏锐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感受到喜悦和爱。要知道爱和喜悦本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属性,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是我们很少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感受能力,是我们放弃了自己作为人最重要的权利。当我们的意识不断回归到我们自身的感受和需要上面,当我们能够尊重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就会快速找回自己本来就具有的创造力和天赋所在。当我们能够活在自己的创造力和天赋之中,我们自然就会活在轻松、快乐、成功、满足里,幸福的走完这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有太多对爱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