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Feelings》4:什么是"事实",什么又是"正确"?

你当过键盘侠吗

从如果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所有人都不喜欢键盘侠,并且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当过键盘侠。

这实在是有趣的现象,因为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不可能成立的,但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首先得搞明白“键盘侠”究竟指的是哪类人?从大众日常的语境中观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

所谓的“键盘侠”,指的是喜欢在网络上各个领域发表自己的“高见”,并且容易受感性思维主导而盲目跟风的一类不理智的人群。

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为什么网络上明明有遍地的“键盘侠”,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键盘侠”呢。根据我的观察,最本质的原因在与那些在网络上发表自己“高见”的人是真的从心底里相信自己所说的真的是是高见,但是他人从不同的角度看,或者是一个认知水平不同的人来看,就会发现这所谓的”高见“实在是荒谬。也就是说双方都坚定地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是最正确的,因此怎么会有一方承认,”我这次当了一个键盘侠“呢。如此说来似乎这个现象也就能解释通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当过“键盘侠”,或者至少被别人认为过是“键盘侠”。所以“键盘侠”现象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我相信我相信的是事实”这句话上来。而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你所相信的“事实”究竟是不是事实。

一切始于“相信”

我们从小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就是“相信”。想想自己小时候遇到新的东西就问“妈妈,.…..”、“爸爸,..….”而对这一切的信任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后来这些我们获取知识的对象逐渐增加:老师、朋友、名人、书籍……而一些普遍被接受的概念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的认知基础,也就是对我们而言正确的东西。比如说:要好好学习、要尊重长辈、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没有鉴别能力的,如同白纸一张任由大人们肆意书写。

由于这个过程的不可控性,我们很可能从小很自然地接受了一些不太正确甚至是有害的概念。比如从小被溺爱的孩子很可能会潜意识地认为所有人都会和他(她)们父母那样对他们百依百顺,以及所有困难都会有人帮自己在前面扛着;比如从小受应试教育“洗礼”的孩子们会深刻地相信“只有考试成绩才是决定一个人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潜移默化地把”学习“和”考试“这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划了等号……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有些人由于某种契机会突然”觉醒“,发现”原来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但要根除这些概念对自己的影响往往需要巨大的努力。

因此,如果我们认真客观地反思自己一直以来所相信的很多概念,就会发现很多”理所当然“好像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在这些错误的基础概念上继续延伸出来的很多观念当然就更加不可靠了。比如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人一定会坚定地相信毕业了就不用再学习了,甚至会到网络上去发表“高见”:

那些毕业了还整天学习的人不是在吹牛就是有毛病。

很多人看到之后心里暗骂一句“**键盘侠”之后迫不及待地去反驳他。但是在双方争辩的时候,没有人想到其实最应该争辩的不是“毕业了还要不要继续学习”,而是“到底什么是学习”。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所相信的很多“事实”,很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感觉是有缺陷的

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完美的吗?不仅不是,而且还有很多缺陷。

我们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看法往往受我们的个人喜好、立场、基础认知决定。比如说在聚会上一个你很喜欢的人在和大家很想自己的想法,你可能会“感觉”:他(她)口才真好,性格也太棒了吧。但是如果同样的事是你讨厌的人在做,你可能会“感觉”:他(她)怎么这么爱显摆呀,装什么装呢。你看,我们的感觉往往就是这么任性。

此外,心理学家们设计了无数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感觉究竟有多不靠谱。

心理学家把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的人首先看到的是这张图片:

第一组受试者首先看到的图片

第二组人首先看到的是这张图片:

第二组受试者首先看到的图片

然后将下面这张图片同时展示给所有受试者:

两组受试者共同观察的图片

结果第一组的人坚持认为这就是一个小姑娘,第二组的人坚持认为这是一个老婆婆。双方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明显的事实他们会搞错"。

把这个实验迁移到生活中想想,我们有多少感觉是受了之前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呢(就像开始给试验者展示的不同图片),而我们认为他人不可理喻的想法是不是也是这样形成的呢。

因此,感觉往往不可靠。

记忆是不完美的

首先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在陈述一个事实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其“稍作改动”。也就是说一个事实在经过一个人的转述之后,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转述者的烙印。这种转述过程不断持续下去的话,最终连他自己也会相信这个事情就是他说的那个样子。甚至有些人说的话其实是他认为“本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但是这样说多了之后他居然会相信事实就是自己说的那个样子。

比如很多同学都会感觉自己高考没发挥好,认为”其实按照我的水平,我应该能多考20分……“(本人曾经就属于这类同学)。但是还有些同学,他们不但自己认为自己“本来”能多考20分,甚至在与别人的交谈中,都会把自己的高考成绩多说20分,长此以往,最终他居然“记得自己当年就是考了…分呀”。这种例子实在是屡见不鲜,如果不常常反思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虽然不是用来描述这个现象的,但是底层原理却十分相似——大家都会期待某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将这种期待作为对未来的预期,并以此为方向努力的话,往往更可能成就所谓的“自证预言”。而如果把这种期待强加在过去的经历上,最终往往只能是“自我洗脑”了罢。

信息是不充分的

我们所有的信念都是来自于自己从一直以来经历的事情中所掌握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说自己相信一件事的时候,一定是接触到了能使我们相信这件事的信息。因此,不我们不难发现:

信念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撑它的信息的质量。

我们都知道当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悲剧的地方在于所谓爆炸的信息往往是鱼龙混杂,真假难分的“伪信息”,真正有效且客观真实的信息越来越难以寻找。抖音上那些打着“科普”的旗号的视频究竟有多少是真正严谨客观的呢?那些“男人在30岁之前必须要知道的是个真相”究竟有几个是值得推敲的呢?我们就在这样的信息洪流中被裹挟着,逐渐形成了一些“信念”,这到底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呢。

“事实”和“正确”究竟是什么

我们先回顾一下目前的逻辑。首先,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有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因为我们总是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其次我们的感觉是有缺陷的,眼见不一定为实;而且我们的记忆不是完美的,是有可能“被修改”的;最后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应该得出结论:

我们所相信的某些“事实”和“正确”很可能只是自己的一种偏颇“信念”,是值得怀疑的。

事实上,一件事情最客观本质的真相就是事实,而与这个事实相符合的概念(观念)就是正确的。但是人们总是把“自己相信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混淆,把“自己认为的正确”和真正的正确混淆,并且往往并不自知,由此产生了无休止的问题……

因此我们脑海中应该常常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

我知道自己是有局限的并且很容易犯错。我也明白有些问题我永远都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得更准确一点,了解的更充分一点,思考得更深入一点,这样也许我会离正确更近一点。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Beyond Feelings》4:什么是"事实",什么又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