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一个人生来有恶性,也有善性,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两面。而这两面都能不断被扩大,一个人可以变得越来越好,也可以变得越来越坏,这两种性格最终会变成你的人格,因为它们都将发展到极端,甚至改变你自己。

  这次我们讨论善性,抛开恶性不提。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词:良知。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良心发现。但这个词好理解却又不好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词延伸出了一些含义。古时候著名的王阳明先生写过一篇关于良知的短文,是这样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观点与很多人都不一样他认为人生来是无善无恶的,这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就是一颗普通的心,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句话就与前面一句话不一样了,一个人开始有了善恶,就说明自己的内心意志开始动荡了,要么偏向善,要么偏向恶,这就是一个转折。

  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善和恶,对自己非常清楚,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为自己的善感到自豪,又为自己的恶感到忏悔。这就是良知,如果你天性是恶的,那么你知道自己的恶性,就有改过自新的决心。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是最高的层次了,一个人发扬善意去除恶意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一个人非常高的品德。

  接下来就是思考了。王阳明对良知的解释是这样的,为善去恶把善发扬的更大,并且尽量去除自己的恶性,这就是一个人良心发现的表现。

  相对来说,我是比较认同王阳明的观点的,一个人去除自己的恶性,就说明他想做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善多恶少的人,同时他也想把善发扬光大。也就是说,这个人一心向善,想要洗脱自己身上的恶处,做一个更好的人。而当一个人做了坏事,或者当了一段时间的坏人之后,受到了启发,就会良心发现金盆洗手,来个浪子,回头也会有这种表现,所以我觉得王阳明的观点挺合理的。

  除了王阳明,我对良知也有我自己的看法。我的想法有一点跟他一样:尽量减少自己身上的恶性。或许是欲望,或许是利益。其实这些不算恶性,甚至可以说并不可怕,因为这只是一个人内心的想法,没什么过分的地方。但是它们膨胀起来就可怕了,欲望膨胀着膨胀着,会逐渐变成贪婪的本性;希望得到利益的想法膨胀之后,会让一个人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甚至在其面前与自己的兄弟反目成仇。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不去除恶性,能行吗?很明显是不行的,这东西太容易膨胀了。

  其次,我想到了刘备说的一句话: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一件恶意的行为非常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一件善意的事情太小,而不去做。我的观点正是如此,一个人做善事,就是要从小做起,因为不做小事,很难做成大事。可能做小事会让很多人不耐烦,觉得做了跟没做一样,很多人都想做大事。但是真正有良知的人不会在乎这些,他会为了发扬善意而付出很多努力,毕竟这是一种能力,所以我认为,能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人是有良知的。这就是我对良知的看法。

  那么你们觉得一个人到底怎么才能有良知呢?你们对“致良知”有什么看法呢?也许这就是良知延伸出来的更多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