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雪,一曲悲歌,一个远去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当代文学史上,“知青小说”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并绵延至本世纪初的一种凝重而奇特的小说品类。与共和国同龄的梁晓声先生是最重要的知青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当代文学史》曾如此评价梁晓声的作品:“真实记录了知青运动从兴到衰、知青心态从狂热到苍凉的坎坷历程。既有对知青当年英雄主义气概的深切缅怀,也有对知青的苦难与牺牲的悲凉凭吊,风格沉雄而苍凉。”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新华先锋出品的“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中收录的梁晓声作品《今夜有暴风雪》中,除了其同名小说外,还有四个短篇:《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父亲》、《母亲》、《老师》。小说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在创作中注入一种刚健雄浑之风,深刻表现出动乱年代与艰苦岁月中知识青年们的英雄主义主题。其基调之沉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今夜有暴风雪》以知识青年大返城为写作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上, 执着地叙写了暴风雪之夜中的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小瓦匠、匡富春等知识青年中的佼佼者。作者没有回避知识青年在心灵和肉体上所受到的种种摧残和蹂躏,譬如小瓦匠因忍受不了小镰刀取代机械化这种惩罚式的劳动,发狂地用镰刀往自己手上砍;裴晓云因父母那莫须有的罪名, 写了血书要求成为一名战备分队的战士也得不到上级批准……


      作者也描写了兵团战士的业绩和创造性的劳动。特别表现了动乱年代与艰苦环境中知识青年的英雄主义:刘迈克抵制团长马崇汉那种勒紧皮带不要外援的“左”的蛮干,向兵团总部如实反映知识青年饿着肚子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暴风雪之夜,曹铁强阻止了砸军务股档案的行动,组织了扑灭烈火的战斗;刘迈克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裴晓云第一次领到枪去站岗,她以神圣的责任感坚守岗位,直至在暴风雪中以身殉职……


    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和豪放的笔墨, 为人们真切地展现了一代知识青年走过的人生历程。北大荒留给知识青年的绝不仅仅是痛苦和失落,他们恰恰是在与大自然、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磨炼出了一种惊人的毅力。梁晓声通过从知识青年生活经历中摘取的真实情节,表现了崇高、勇敢、富于人性的牺牲精神的主题。


      站在一名女性的视角,在笔者看来,书中最让人动容之处无异于因泄露了团队紧急会议内容而间接导致裴晓云和刘迈克死亡的女知青郑亚茹的爱情。虽然作者在对她的态度上始终都是批判而无情的。那是在三团终于获得返乡的资格时, 郑亚茹与男友产生了分歧。她是高干子女, 有着良好的条件、勃勃的野心, 准备要回到自己热爱的城市完成她的理想,而她的男友, 作为北大荒唯一医院里的医生, 却深沉地热爱这片土地, 想要留下来奉献自己。郑亚茹十分痛苦, 她深爱男友,怎能割舍?可她又委实不愿意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权衡再三,终究还是坐在了回城的长途车上……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我们无权批判郑亚茹的“自私”行为,每个个体终究是不同的, 这也造就了不同的选择, 这一个个选择连缀成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而轨迹的不同又恰恰体现着个体的不同, 世界因此而丰富。每个人应有自己选择的自由, 也应正视、尊重他人的自由。郑亚茹没有束缚匡富春选择他的自由, 也理应获得自己的释放, 带着我们的祝福, 飞向她的天地。她不是匡富春的附庸, 不是缠绕他人的藤蔓, 她不应活在我们评价眼光的阴影中, 她的人生应当由她选择, 她的价值应该由她实现。


      在那个年代,知识青年走过的道路是复杂的,这是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复杂的社会造成的。梁晓声以一种复杂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复杂的生活, 他不回避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苦难和矛盾, 不是单纯的非爱即恨, 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和评价一代知识青年屯垦戍边的历史功过。正是由于作者从探索历史经验和人生哲理的角度来进行这种挖掘, 所以使他这篇小说表现的主题, 较之当时其他知识青年的题材的小说更独特、更深刻。而小说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自然造就了一种悲剧环境。一代知识青年就是在这样窘迫环境中苦斗、牺牲, 并成长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场风雪,一曲悲歌,一个远去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