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红楼梦》中第一忘恩负义之人

贾雨村本是落魄书生,靠着甄士隐接济的五十两白银才能进京赶考,也才有了当上知府的机会,人当知恩图报,可看看发达之后的他是怎么报答恩人的呢?


贾雨村的身世,说来有些可怜,他本生于仕宦之家,可惜生不逢时,此时家境已是末世,不但是运势已衰,且父母亲人无一人在世,只剩下自己孑然一身。


好在有仕宦家庭的底子,他书读的也还不错,肚子里颇有些墨水,兼以出人头地的大志,所以克服万难也要进京赶考,谋取功名。


只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一穷二白的他,走到姑苏地界的时候,便因没有盘缠不能前行了,不得已,只好借住在葫芦庙中,靠卖字画糊口度日,俨然一个孤苦伶仃、走投无路的穷小子


幸得寺庙旁边住着一位甄士隐甄大善人,这甄老爷也是一方望族,家中颇有些资财,不过他虽无意于功名,但生性恬淡,喜欢吟诗作画、舞文弄墨,所以当他遇到这个并穷小子时,非但没有嫌弃,反而因欣赏他的才华,对他颇多鼓励,甚至当得知雨村想入京却无盘缠时,当即慷慨赠送白银五十两并冬衣两件。


五十两银子,不是一笔小数目,后面刘姥姥在荣国府时就说过,二十两银子够庄稼人一家生活一年,那么五十两就是两年半的开支,如果要换算成现在的货币怎么也有个几十万吧。


而且除了银子之外,士隐还送了两套棉衣,这考虑不可谓不周到、不细致,这份情不可谓不重。


试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在那么穷途末路之际受到他人这样的帮助,会怎么样?要说涕泪横流、感恩戴德也不为过吧?


可我们看贾雨村什么反应呢?不过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是不是有点反人性?明明心里已经乐到飞起,面上还要表现的若无其事,太虚伪了。


士隐这样帮他,明显是把他看成了至交好友,而他对士隐竟然还虚与委蛇。


即便如此,士隐也未多想,自以为这是他豪爽性格的表现,而且第二天酒醒之后,还准备写两封荐书给雨村带去,帮他找好在京都的落脚处,哪知人家竟一大早走了,只留下一句话,说什么“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


明明前一晚还在谈笑自若,怎么只几个时辰之后便事理为要了?原本士隐为他选的黄道吉日是十九,也不过三四天的时间,而他竟然等不得,连面辞都没有,只能说这个人不光虚伪,而且太自私、太薄情。


再看贾雨村借助贾府的关系复起,做了应天府府尹之后的所做所为。


他这新官上任便遇到一件棘手的官司,便是薛蟠为争夺英莲打死冯渊那件人命案。经历过革职的贾雨村,此番再做官时已不比从前,学的更加奸猾。


他不但从门子,也就是昔日葫芦庙中的小沙弥,口中得知了这一案的真实案情,也把背后牵扯的人际关系及原被告的心理诉求摸得一清二楚。


按说,他当年受了甄士隐的大恩,那么科举高中之后便应设法报答,书中未描述他是否回去找寻过士隐一家,不过从后面他去士隐的岳父那里去找娇杏来看应是没有的,因为他给甄家娘子的礼也不过是“两封银子、四匹锦缎”。


对于这两封银子有多少的问题,回答不一而足,翻阅其他典籍,发现从十两到三十两,甚至到五百两的说法都有,这样就不好确定了。


不过好在雨村还送了四匹锦缎,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锦缎的布匹有三种长度规格:五丈、三丈和一丈七。


一般情况下,一丈七的可以做一套成人的服装,三丈的可以做两套成人的服装,五丈的可以做三套半成人的服装。对于冬衣来说有里外两层,所用的布料是春夏服装的两倍,那么三丈长的布匹只能做一套冬衣。


有物质条件的人在偿还东西时,喜欢用双倍数量,是加倍偿还的意思,同时也显示了报答人的诚意和阔气。甄士隐当年送给贾雨村“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所以要归还四套冬衣,就是四匹锦缎。那两封银子就应该是一百两,每封五十两。


注意,贾雨村给的这些钱和布,可不单是用来报恩的,连要人的钱也都包含在里面了。而且若不是因为想要娇杏,恐怕甄家娘子连这些钱都还收不到呢。


人心呐,真真可怜可叹!


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接下来我们看他判英莲的这个案子也就有心理准备了,他是断然不会为了一个早已破产且不着踪迹的乡宦的女儿去得罪四大家族的,什么恩情不恩情的,自己的前程才是最要紧的。


虽然他已打定决心要徇私枉法,不过面上看起来还是义正言辞、刚正不阿,就为引得门子自己说出徇私舞弊的方案,然后自己装得个无可奈何的样子,好似不得已而为之似的。


违心背德的事情做完,马上修书向贾、王两家邀功献殷勤,同时又以雷霆手段果断把刚刚帮了自己大忙却又详知底细的门子,远远地充了军,这才放下心来。


看清了吧,这就是看似道貌岸然、实则虚伪薄情、忘恩负义的贾雨村!


这样的人城府很深,很会隐藏自己,越是善良真诚的人越容易被他蒙骗,甄士隐没看透他,救济了一头饿狼;林如海没看透他,让他做了自己宝贝女儿的老师,还把他推荐到了贾府;贾政更是没有看透他,还为他谋到了应天府的好差事。


这样的人,除非你比他强,他奈何不了你,还一心想要巴结你;可当你一旦势单力薄,想拿他当个帮手时,却往往要遭他暗算,因为这样的人最擅长的就是落井下石、背后补刀。


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事事亲历,有些事一旦经历便是万劫不复,但有些事又不能不知,“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必须早做防范,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听多看多了解。


所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贾雨村,《红楼梦》中第一忘恩负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