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

人类的思想行为皆可用法与术来概括,或是用文化一词。我们经常讲的武术、艺术、医术、美术、法术、战术、算术等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术前面的字代表某种行为与思想,而术是这种行为与思想的发扬和传承方法。

比如艺术,艺是一种表演技能,而术是将这种技能发扬和传承的方法。有艺无术,这种表演技能就要灭绝,有术无艺就是诈骗。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很讲究“艺”的积累与提升,既要有艺德又要有技能,当然能够传承到现在,对“术”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视。就传统艺术来说,本就是过去的一种谋生手段,为了生活通过卖艺换取生活资料。行话说观众是艺人的衣食父母,艺高才会有人来看,术高才能发扬与传承,可见“艺与术”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韩非子《法定》篇就是讨论法与术的关系。法,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具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传说廌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术,从行,术声。行,甲骨文中指道路。本义:城邑中的道路。现在指技艺、方法、策略。

我们明白了法与术的概念后,再来学习韩非子的法术之论,这一篇韩非子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论述。韩非子假设了一个提问者,提出问题后他自己再回答。我们也按此进行学习与解释。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意思是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在深研理解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申不害与公孙鞅。

申不害,郑国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公孙鞅,就是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车裂而死。

我们从人物简介可以看出,申不害重在官吏的治理上,而商鞅重在法制的建设上。两个人的思想都是依法治国,只是侧重点不同,一个管人,一个管事,一个从官吏入手,一个从事物入手。而对于这个问题,韩非子的回答是,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意思是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比较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韩非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两者没有可比性,都是君主治国的必要条件,各有各的用法用处。这就象一个家庭里的爸爸妈妈,你说对于家庭来说那个重要,都很重要,不能做对比,这样的双比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食物与衣服的作用不同,用法也不同,对于人来说两者都很重要,没有孰重孰轻的说法。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

站在“道”的高度看,存在即合理,否则就不会存在。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合理不一定合法。成功是综合因素造就的,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治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事情,韩非子将其高度概括为“法与术”的结合与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