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文城


故事依旧是平铺直叙,笔触依旧冷静的可怕。无论场面怎样惨烈,怎样宏大,怎样壮阔,他都以一种超级冷静,淡定的口吻讲述,这是他擅长的叙事风格。从《活着》到《兄弟》,皆是如此。这样的讲述也从一开始就把阅读者的情绪囚禁起来,心里憋得慌,找不到出口发泄。直到读完,才能流出眼泪,像是一种无声的宣泄。

故事背景是清朝灭亡,北伐混战及民国初建的混乱年代。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一个西北的男人为了找到丢下孩子跑掉的妻子,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长途跋涉到了一个叫文城,亦或是叫溪镇的南方小镇扎根,生活,死亡的故事。故事人物也比较扁平化,好人太好,坏人太坏,没有立体感。读的时候让人感觉,好人为什么这么好?坏人为什么这么坏?

尤其有一节,戳到人心。土匪闯入城内,一刀砍下了婴儿的头颅。孩子的母亲一脸鲜血,依旧抱着无头的孩子拼命跑着,她啊,以为孩子还活着

这里就能感受出这其中的反差。

在命运的洪流下,每个人都如蝼蚁,活得如此艰难,却如此有勇气,为了亲情,爱情,友情不惜失去生命。然而,就是这样混乱的人世,依旧有孩子的微笑,母亲的牵挂,父亲的慈祥,朋友的仗义,陌生人的温暖。有现世的安稳,未来的希冀。

一个假的文城搭上林祥福的一生,却在这个未知的地方发生了这么多快乐和不快乐的故事。虽然主人公死的比较仓促,但也不影响故事本身。

不知道是不是人物太过于扁平化,亦或人们老是拿来《兄弟》和《活着》相比较,总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豆瓣评分也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低。

但我觉得,此书就是此书,没法和其它作品相比较。此书的题目也是意义深远,文城代表着理想中的世界,美好的未来,那里也有美好的人。

但也有人解读文城寓意“文化传承”,林祥福代表的是温良恭俭让,陈永良代表的是仁义礼智信。他们认为余华是希望我们能把我们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美好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们对未来的希冀是美好的,但或许去了未来,依旧是混乱不堪,充满了恶臭,死亡的沼泽。但它终究也会来,也终究在那里。

未来的路在那里?我们不知道。但一定存在,或许不叫文城,可能它叫溪镇。

“文城在哪里?”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