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来自高琳老师的推荐,正好最近重拾“梦想”,所以标题就十分戳我。开篇就被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形而上地论述所打动。读到第一章末了,揭晓案例主人公的时候,更是忍不住叫出来:“天呐,他们竟然是Linkin Park”。
整本书的目的就是帮人实现目标。不论是生理上的药物成瘾,还是心理上的丧亲之痛,亦或最常见的美国梦,作者都庖丁解牛,告诉读者他在过去是如何帮助他人达成既定目标的。肖恩好比医生,先号脉找出症结,然后通过书本中的七个武器分而诊之。每个武器都从个人和企业两个维度进行阐释,详实的案例,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的理论,旁征博引。每章最后,还有启发式提问,帮助读者反思如何应用这个武器到自己的生活中。读的过程频频Aha Moment,忍不住要跟身边人分享两句。
作者肖恩毕业于斯坦福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也是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序言开篇,肖恩激动于自己的书将在中国上架,大学起就学习汉语的他深知中国人本来就善于“坚持”,因此不免有些疑虑。直到他来到中国才意识到,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让中国人长久地坚持一些行为习惯,可也因为这样,坚持一些新的有益的行为(改变),对于中国人更加困难。所以本书的出版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人们的行为分为三种,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常见行为,其自我意识程度逐渐升高。
武器分为七种,缩写为SCIENCE:Stepladders、Community、Important、Easy、Neurohacks、Captivating、Engrained.
武器一:阶梯模型
整合步骤、目标与梦想。
计划下一步,难以让人兴奋起来;而做大梦带来的兴奋感则要强烈得多。但光有梦想可不行,只有它,你就通不过生活摆在你前进道路上的日常考验;反之,放弃梦想只去做,就容易偏离正轨,也不是长远之计。事实上,大部分人所谓目标都步子相当大,还不够小,所以实行起来就很辛苦,容易放弃。所谓阶梯,就是步骤、目标(又分为短期和长期)和梦想三个单位,人们需要制定过渡计划来完成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梦想和长期计划的区分不仅体现在周期上。即使是针对同一目标,如果你以前已经实现过类似的,则这个1~3个月的任务就是长期目标;但如果你从未实现过,则可姑且叫它梦想。
有了过渡计划,则需要关注具体的步骤,并在完成一步开始下一步之前依据梦想校准方向。要记得,自我感觉良好才能自律,而这种情绪并不取决于实际成就,而取决于期望达成的成就。所以想要保持自律,就需要合理支配自己的预期,将其放在2天能完成的步骤上。
武器二:社交磁力
让他人成为推动自己改变的力量
类似团队寻宝的游戏,一个具有粘性的社群会设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并需要15%的参与者扮演同伴榜样的角色。刚开始,要了解社团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定位榜样的特征;然后让这些榜样发挥示范左右,并鼓励成员分享,当成员将自己打开之后,调整社群规范集中于目标,12周后,社群就可以自行运转了。
武器三:要事为先
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
作者开篇举了自己姥姥Doris和奶奶Beatice的例子,同样在面对年老时失去至亲的艰难处境,两个成长环境类似的老太太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从而结果也大相径庭。Doris认为家庭最重要,所以在失去女儿后一蹶不振,健康每况愈下,两年后死在病床上;Beatice认为过好生活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在晚年失去丈夫时,悲痛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她继续自己的爱好、社交,永远在可选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多活了20年。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对我们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你内心对金钱、关系、健康的排序,决定了你会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出何种选择。在可能的条件下,人们当然会选择全部,但是当出现对抗的时候,内心的排序会帮我们做出选择。哈佛专家75年的研究表明,牢固的社会关系对实现幸福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当然人们还是各自拥有自己的排序。印证了那句话,每个人最终都会过上跟自己能力(价值观)匹配的生活。
武器四:极度容易
越简单,越能坚持到底
品类丰富的便利店其实一点都不“便利”,因为太多选择让人们“挑花了眼”,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精选产品的Trader Joe's在竞争激烈的便利店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它成功的原因在于,满足了消费者坚持做极度容易事情的心理需要。
人的本能就是绕过障碍,选择最轻松的。所以如果想要坚持做某事,就必须学会让想坚持的事情变得容易。三种途径可以使事情变简单:环境控制、限制选择、使用路线。比如,想出国留学,我就需要给自己更多备考和申请的时间,减少对职业发展过多不切实际的规划,并咨询已经成功申请上的同学取经。
运用类似的心理,还可以被用来戒掉不好的行为,比如把垃圾食品和电子产品放在卧室外。
武器五:行为在前
行为改变了,意识也会随之改变
过去人们总说只有意识发生了改变,行为才会随之变化;但根据神经记忆理论我们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即我们改变行为后,意识就会随之改变。比如当人们频频点头的时候,意识里就会更“赞同”对方。这背后的心理原因是自我身份认同,即人们根据过去的行为,“一贯”地评价自己,然后依据这种评价去践行接下来的行为。
神经记忆让人们回顾自己过去的行为,看到自己的改变,从而坚持做下去。比如富兰克林通过“借书请求”化敌为友,因为在对方意识里,只有朋友才会互相“帮忙”。人们会凭借自己的生理和情绪征兆,或者是自己说的话,了解自己是什么人、在想写什么、怎样采取行动。这或许就是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理论依据。
武器六:致命吸引
极度诱惑能让你无法克制地坚持下去
开篇作者以不能停下获得低价或免费商品的Christy为例,展示了“上瘾”行为。所以如果要让人对一个事物上瘾,无非是抓住对其真正重要的东西,这种致命诱惑所带来的动力远远大于“大棒”的威胁力。这个过程,“讲道理”远不如调动人的心理和情绪有用,其中刚开始的易得性和后期间断性的奖励(不一定是钱)最容易让人上瘾。
设立真正诱人的奖励,就掌握了持久改变的力量。当然,前期是需要了解对于个体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是什么?这个因人而异。
武器七:反复铭刻
把行为变成习惯,将习惯设为默认
我们反复做的事情,会铭刻在大脑中,从而更容易坚持做下去。好消息是,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人们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好的行为,从而让“好习惯”主导生活。另外,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是冥想,它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结构从而影响深远。最后也可以通过仪式感建立“磁力行为”,比如Phelps总是通过纪律化的赛前仪式,来坚持训练和保持高水平发挥。
结语:现代社会,消费刺激使得人们对于失去耐心上瘾,这种“分心术”取得商业巨大成功的同事,也在摧毁很多人的生活。“分心术”创始人Jobs就会限制自己人使用自己造出来的工具。因此,行为的改变绝不是读了一本书就可以做到的,七种武器通常需要相辅相成,并不断反思和实践。
读完本书,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什么梦想或者目标可以用阶梯式模型来拆分?一路上我要寻找什么样的同伴?想改变的价值驱动是什么?对我而言,现在最可能实现的一步是什么?...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