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得的死,撕开的是精英教育的最后一张面具

事件经过 

3月5日,埃默里大学学生报《The Emory Wheel》报道,该校“牛津学院”哲学专业一年级中国留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目前,校方和家属都没有说明他的死因,但在一封张一得父亲写给儿子同学的信中,大家猜出了一二。张一得父亲在信里说:“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张一得的父亲,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一得他爹”或“老得”,在网上的育儿圈很出名。“老得”曾是一名企业高管,儿子一岁时妻子离开后,“老得”辞职卖房,搬到郊区,全职带娃。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爸爸也培养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儿子,张一得高中就拿20万一年的奖学金,后来还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进了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转自微博)

我的评论

无数的事实再次像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心焦的现状:

做父母,是真的需要学习的,或者说直接变态点说叫做持证上岗。

非以此不能刹住这变态教育之风气。

从小到大,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神童陨落的案例,

从最初的方仲永,到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神童魏康永,再到现在的张一得。

每每神童陨落,都会掀起一股激烈的关于教育方式的大讨论,或者说对于张父式教育的谴责。

但是好像总有类似的案例在大众的视野里进进出出,弄得社会高潮迭起。

悲哀。

了解完整个事情的经过,我看到了一位专权者对无辜者的无谓压迫,只是他采取的方式更加的隐蔽,以爱之名,镇魂索命!

暴力引起的反弹是即刻的,所以,在奥斯维辛,德国人引诱犹太人进入毒气室,都是骗他们说是洗澡,使得他们自愿地排着队去送死,以此降低他们的管理成本。

所以这位父亲采取了一个和奥斯维辛类似的的做法,我在不知不觉中杀你,你如何反抗呢?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一定危害的结果,却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视为故意”这是刑法中关于故意犯罪的大概描述。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行为人轻信可以避免”这是关于过失犯罪的大概描述。

大家觉得这位张父的行为更像是哪种呢?

当然了,自杀中断了因果关系,张父不构成犯罪是铁定的。(主要是防止被喷)

我摆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清张父的心理状态。

我窃以为,怎么也得个过于自信的过失吧。

事实上,张父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式家长的教育理念,也满足了其他人的教育幻想。

只是,走了极端罢了。

我相信,在悲剧没有发生之前,张父是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的问题的,而一得也一直被当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接受来自周围的赞赏和重教育崇拜,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赞美,最终使得这对可怜的父子滑向深渊。

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无法接后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人。

而且多数发生在中产阶级,或者说中低产阶级。

这些人脱离了凭借自己的努力脱离了低产阶级,却发现以自己的能力已经难以提升自己的阶层,故而便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他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受限于眼界,或者已经被功利蒙蔽了双眼,不能也不敢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凡人这样的结果。

于是盲人摸象,瞎子过河,把一个基础性的教育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狠抓不放,每一天都神经紧绷的盯着孩子的各科成绩,稍有退步便犹如晴天霹雳。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催眠也是必须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张父的各种旁人难以理解的神仙操作。

拍照片,雕刻字母,做不重样的饭。

我就问你一句:

你不累吗?

累。但是坏就坏在这,因为累,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会产生一种叫做掌控感的东西。逻辑是这样的:“我都为你这样了,你还不好好学习?还不听我的吗?”以此将自己对孩子的控制视为自己辛苦努力的奖品。

孩子稍有不顺意,便觉得天塌了下来,然后父母的症状就逐渐严重了。

但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我求求你们了,放孩子们一条生路吧。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题注似乎用了“完美”来描述张父的教育模式。

你不会是对完美有什么误解吧?

如果把完美比作一个圆的话,那张父的行为就是双曲线,有着相反的两极,从魏永康的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的先例中,我能感觉到一得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的欠缺,比如:情绪的调控能力,与父母相处的能力,等等

完全培养了一个畸形好吧。

哎,算了,不多说了。

当父母的认知成本太低了。目前很难改变现状。

最后,不是生了孩子就能被称之为父母。父母需要学习,甚至是培训。

压制兽性,恢复理智,不要做穿着西装的禽兽。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一得的死,撕开的是精英教育的最后一张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