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乖乖女

前几天接了一个咨询,是一位九零后的女孩子,气质形象非常好。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被保送到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读硕士。硕士毕业之后,又被保送到国外名校读硕士,拥有双硕士学位,工作做得也非常好。这个姑娘从小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周围长辈夸赞的对象,也是周围同龄人学习的榜样。但是她找我做咨询说,自己非常反感“乖乖女”这个词,别人说她是乖乖女时,她并不认为别人在夸她,而是感到委屈和愤怒。说着说着她还掉泪了。

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

因为“乖乖女”这个词是站在父母角度来看的,以符合父母期待为目标。之所以父母看到她很乖,是因为感到她省心懂事。省了父母的心,懂的是父母的事。那么是不是同时也顺从了自己的内心,符合自己的期待呢?不一定。因为孩子和父母有太多不同,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等,也会造成不同的审美,不同的成长期待。如果一个人总是要考虑符合父母的期待,就极有可能会压抑自己的内在需求,时间长了,很容易迷失自我,产生依赖和无助。

这个年轻人就是这样。她现在去买衣服都不知道买什么样的,因为她不知道父母喜不喜欢,满不满意。她自己也没办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子的衣服了。

咨询中,她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自己每一个成长变化的节点,清晰地看到长辈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自己,而自己又是如何在压抑中苦苦挣扎,如何自我救赎。她说初中起,陪她成长的奶奶就对她诸多指责批评,强制要求。放学都不敢回家。想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奶奶听到了会说自己是白眼狼,没良心等等。自己不想成为没良心的白眼狼,只好不断压抑自己情绪,不做表达。

周围的大人都知道她很乖,省心懂事,但是她的心理世界,情感情绪世界却没有人懂。

她的父母非常爱她,属于捧在手心疼爱的那种。但是她说:“爸爸希望我健康快乐,如果我不快乐他就批评我,为什么不快乐?!有什么不开心的?妈妈希望我快乐,一看我不快乐就会紧张焦虑。我不想让他们这样,有了不快乐也就不和他们说了,因为他们不允许我有负面情绪。所以渐渐地,我也认为有负面情绪是个很不好的事情。但是老师,我真的也会不开心啊。”

当然,我们都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没有负面情绪呢?我们平时讲情绪管理,是讲如何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及时化解,不让负面情绪伤害自己和他人。并不是讲如何没有负面情绪啊。如果不接受或者不允许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会卡在那里,积压起来。

她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不自信啊?”

这个年轻人各方面都很出色,但是,当她按照父母的标准活的时候,就得不到自我心底的能量支持,因为不是发自自我的需求,所以她会不自信。

为了帮助她找到自我,我带她做了一个潜意识探索。在放松状态下,她看到了自己的心灵之房,一切进行得都比较顺利。在看自己心灵容貌的时候,她说什么都看不见。看别的都很清晰,就是看镜子白茫茫一片。不论怎么处理,也是什么都看不到。我带她到了更深的潜意识,她这次看到了一个瘦高的姑娘,感到又熟悉又很陌生,她不知道这是谁。其实,这就是她自己,所以很熟悉。很陌生是因为她忘掉自己很久了,成长过程中,她总是关注父母的情绪大人的情绪,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她已经不认识她自己了。在处理的过程中,她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对她说:“你终于来看我了,我等你好久了。虽然你看不到我,总是忽略我,但是,我仍然很爱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看我的。”两个人抱着哭在一起,互相诉说着对彼此的爱。她也不断对镜子里的自己道歉,表达爱。慢慢地,她平静下来,告诉我,她看到的形象不再陌生,而是小几岁的自己。引导她邀请对方和自己一起成长,直到她看到的形象和现实中的自己一模一样,并且愉悦而舒展,我才带她逐渐结束这次探索。唤醒后,她说感到浑身轻松而有能量。这个时候,她就开始得到自我能量的滋养。她表示自己以后要学会说不,敢于拒绝,并勇于表达自己内在的需求。我为她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很难过,因为,像她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里都存在。

曾经一个在美国读大三的男孩子因为抑郁找我咨询,我问了他一句:“你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还是满足父母的期待?”他脱口而出:“满足我爸爸的期待啊。”说完他就楞了。他忽然感到有些不太对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总是期待孩子的成长符合自己的需求,却往往会忽视这个需求符合不符合孩子自己的期待。如果不是孩子自己期待的。就有可能让孩子为了满足大人的需求而丢失自己。也有一些孩子不想丢失自己。当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期待不一样时,就会对抗。这个时候往往会被大人评价为不懂事,或者说孩子逆反。

逆反这个词,我一直认为是充满居高临下的傲慢,不允许孩子和自己的意见是相反的。然而,对于独立的两个人来说,怎么可能意见总是一致的呢?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想的。除了原则的问题,比如法律问题,道德问题,伦理问题。其他的全由孩子自己主导,我们只做协助支持者。这样,不仅锻炼孩子的主见性,减轻孩子的依赖,也在满足他自己成长期待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内在的动力。

作为一个妈妈,我和孩子做过这样的交流。

在我女儿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我问她,想成为最好的自己,还是想成为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她毫不犹豫的说:“妈妈你放心,我一定成为你和爸爸的好女儿。”我说:“宝贝,你吓着我啦。”孩子很纳闷儿地说:“为什么呀妈妈?”我理解孩子问的意思,就是说我都要成为你和爸爸的好女儿了,你为什么不是高兴而是害怕呢?为什么会不满意呢?我告诉她说:“宝贝,爸爸妈妈在成长中都有自己这个或者那样的限制。如果你要成为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就会努力满足爸爸妈妈的期待。是不是很容易被妈妈和爸爸的局限限制住啊?如果你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了,难道还不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吗?”

她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我知道这个说法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但是我只是想给她种下一粒种子,让她有成为自己的意识。从十岁开始买衣服的时候,她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其实从五岁时买裙子就有她自己的意见在里面了。十岁后她和妈妈对于衣服的看法几乎都不一致,我通常会放弃自己的标准而购买她想要。进入青春期之后更是这样。她所有的衣服都是她自己购买。说实话,那些所谓的面包服,那些前襟短后襟长的衣服啊,还都不符和我的审美,我还是更喜欢实用而端庄的样子。但是我会选择接受。因为衣服是要穿到她的身上,就一定要是她喜欢的,她想要的样子。这样她才能穿出自信来,也慢慢养出自己的审美和品味啊。

对于学习也是这样。她慢慢地就学会去满足自己的期待,满足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爸爸妈妈的期待。班主任说她学得比较从容,看起来不是很有压力。但是我知道他对自己是有要求的,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节奏,只不过因为没有背负父母额外增加的压力而已。所以看起来比别的同学更轻松。而这些,不正是我们父母期待的吗?

上一周时间,有个爸爸为她儿子咨询。他家孩子初二,非常出色,但是现在非要转学,不然就退学不上了。这个孩子在一个全市排第一的初中上学,又在年级的重点班,爸爸非要让自己孩子成为班级前几名,但是在这样的班级里,要想成为前几名,真的太难了。他爸爸这样说:“我和他妈妈都是博士,基因肯定不差。又给了他最好的教育资源,他没有理由不成为尖子生。”在爸爸的世界里,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就是辜负父母,辜负父母提供的教育资源。但是他忽视了,任何一个团队中总会有先有后啊。奥运会上,成不了冠军的选手都要被摒弃吗?奥运会是众多选手共同努力的大会,这个社会也是各个层次的人才共同努力的社会,只接受金字塔尖的位置,有很多风险的啊。那些媒体不断曝光的因为学习问题跳楼的孩子,还不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所以,我想对父母们说,请让孩子有机会做他自己吧,当孩子成为最好的那个他,就是我们最大的教育成功了。不要让孩子在父母的控制下成为社会精英后却感受深深的痛苦。让孩子做自己,享受最舒展的生命状态。当然这里的舒展并不是放纵孩子,而是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体会他们内在的需求,最大程度上释放他们自己的内在能量,而不是让他们活在父母的要求之间。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发和思考。祝福各位,祝福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想做乖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