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5《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学情分析

本周因为安排了连续试讲+评课,二年级的科学课都正好被调换,没有安排教学活动。

因此本周的反思将针对最近重新打磨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学生情况进行一些整理。

从最近几次试讲来看,学生其实对“弹力”这个词并不陌生,能在见到像橡皮筋这种受力形变产生弹力的物品时,部分学生可以说出“弹力”这个词汇,也有一小部分会说成“拉力”,虽然此刻他们并不知道“弹力”的准确定义,但通过只对橡皮筋的观察和感受,经过老师的简单引导,学生是可以说出接近于“被拉,形状会变化”、“松开手,恢复原状”类似的语言的。

因此,弹力的概念其实通过对一根橡皮筋的感受,学生就能基本掌握。今天我又采访了2位3年级的孩子,这两个孩子对于橡皮筋的感受也是可以说出“弹力”这个词,也能在拉动橡皮筋的活动中描述橡皮筋的具体变化。因此“弹力”概念在开课后不久给出更容易让学生强化对“弹力”的概念理解。而不是在整个探索活动结束后再给出弹力,不在前面给出弹力概念,容易误导学生对“弹力”概念的掌握,在课后检测时也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对“弹力”的概念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话,那本课主体实验——弹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情况的联系学生也不能非常快和准确的分析出来。整节课就显得逻辑混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5《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