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诛一夫的利与弊

这次的写作我们来辨析一下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并且最后辨析什么是“诛一夫”。

首先,我们用文本来解释孟子的“民为本”。

有一次,齐宣王攻打了齐国,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要“取”,也就是把燕国合并成为自己的领土。齐国用了50天就打败了燕国,齐王认为“取”是天意,并且这也正好迎合自己。但是“取”,就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齐宣王就是想要从孟子口中得到这样的认可。

孟子认为,如果这次的“取”是得民心的,那么就应该取,但是如果这是不得民心的,让民不悦,那么就不应该去伐。这也就是仁政,或者说“与民同乐”。

那么,齐宣王会采纳吗?按照理性的分析,齐宣王应该采用。如果“不取”,或者说让燕国重新选举一个君王,齐宣王就会得民心,民众慢慢的就都会来到齐国,齐国也就会一步步“庶之,富之,教之”。但是齐宣王并不想要让这块到口的肉就这样飞走了,所以最终,梁惠王还是没有采用。

于是乎,齐宣王“取”了燕国,但是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诸国开始“针对”齐国。并不是诸侯怜悯燕国,而是诸侯不甘心看着齐国就这样强盛起来。那么此时齐宣王该怎么办呢?

孟子提出的建议就是,不杀其父兄,系累其弟子,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换句话说,还是一民为本,让民众快乐。

这就是孟子,孟子并不是意味的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是再不断地与君王的互动中,不断调整的。孟子建议君王不要“取”,但是如果取了,那么孟子还有办法,只要做到上文说的几点就可以了。

不过齐宣王心还是不太“安”,齐宣王认为:周武王伐了商纣王,商汤取了夏桀,这算不算弑君,违礼?自己这样做会不会被“杀掉”?

孟子回答: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为纣矣,未闻弑君也。

也就是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君王没有仁义,那么他就是一夫,取一夫不算是弑君。

那么,出现一夫,暴君,非大丈夫,无道的君王,每一次都“取”,“伐”,是否有问题呢?其实也是有。

首先,不是每一次出现一夫,都可以伐,不然天下岂不是乱套了?十几年有一次暴君,就会发动政变,那样的话,怎么让民众一步步“富之,庶之,教之”?国家也是没有办法发展的。还有一个问题,这里的“一夫”的标准是什么?办理错误一件事?杀了一个人?杀了一群人?谁来伐这个一夫?这些都是问题。

这些最后还是落到了一个问题:一切的伐一夫都需要依靠与人。但是人是不稳定的,所以这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唯有的办法,就是让这些措施不依靠于人,而是一个高于人的政治制度,这也就是把“政统”和“道统”分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诛一夫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