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内修”工夫与“外推”实践工夫的成圣之路

摘要:

《大学》提供了一套步骤明确、操作性强的工夫理论,堪称儒家工夫论的典范。三纲为知识分子确立了通过道德“内修”和“外推”实践两个层面之工夫以达到天下为公境界的价值目标,八目则是三纲的细化和具体实现途径。当下我们仍然可以从《大学》汲取精神资源,明晰为人规模及人生阶段,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传承家国天下的生命格局。


关键词:《大学》 修身为本  工夫

一、 三纲八目逻辑关系


(一)  修身为本


《大学》的主旨是阐发三纲八目。其中,三纲以“止于至善”总揽“明明德”、“亲民”两个子纲 ,并接着指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德修养及实践是需要一步步去完成的,故两个子纲又下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中,以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内修”之学,是“修身”的方法。当“内修”修养达到了明德的境界,便可“外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也是“外用”的出发点 。由于只有好的修身才可保障“外推”的顺利进行,故修身是内修外推之间的关键,所以,八目以“修身”为根本,是故《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  依序递进


《大学》的“三纲”的实现以“八目”为步骤。“八目”的指向包含着“身”、“家”、“国”、“天下”四个层面和“修”、“齐”、“治”、“平”四种相应的行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而“齐家”则是二者的中间环节。《大学》“三纲”统领下的八个条目,由内而外,依序递进,从个人道德自修,外推实践、循序渐进,直到平天下为止,每条目均以前一条目为基础。从天子到百姓,每个人都要从格物致知做起,通过“内修”、“外推”的工夫阶段,达至平天下的实践功夫历程及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三纲八目以独特的框架构建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图式,为“学而优则仕” (《论语· 子张》 )的天下读书人规定了一个人生蓝图,也规定了一个人生方向。


二、 三纲领的工夫方向与理想境界


《大学》围绕着道德主体——人而逐级展开道德条目:“内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达明明德,“外推”则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亲民。过程中,以修身为中枢环节,内外知行相合,达以明明德与亲民,再止于至善。


(一)明明德:道德“内修”的工夫


杜老师认为,明明德是把道德当作我们人性的本体,焕发人性里面的天理,把本有的善良本性德性发明起来,展现开来。


在明明德统摄下的条目起点为格物,也是知识分子人生蓝图的第一步,格物即弄清事物的道理。致知即对于客观知识(闻见之知),与价值意识(德性之知)都清晰明白。因此,做格物致知的工夫便是要接近和推究事物,发挥显露认知,使“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大学章句》)。丰富完善事理认识 ,并为诚意、正心奠定基础。朱子认为,格物致知为“明善之要”,诚意为“诚身之本”,二者“尤为当务之急”。可可以,就道德“内修”工夫的理论起点来说,是以格物致知为开段,以诚意为修身工夫的真正入手之处。


诚意即刮除私欲,实其为善之意向,《大学》解为“毋自欺”,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没有私欲,时时处处向善为善。正心之意为确定正确的方向。所以做诚意正心的工夫就是要去私欲,坚定善的意向,正心去邪。


(二)亲民:“外推“实践的工夫


亲民,即照顾人民百姓,服务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内修”后的“外推”实践的阶段。


《大学》主张“修身在正其心”,并向前之诚意、致知、格物追溯和其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扩展。如其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均以修身为必要条件。


作为八条目中枢环节的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条目的发展起点。若按“内圣外王”之说,修身及以上五个德目,是明德阶段,并为道德“内修”之德目所总揽,而齐家及以下三个德目,是道德“内修”功业的逐步扩大,可属道德“自修”完成而“外推”实践的范畴,身者兼天下,家为身之扩展,国为家之聚合,天下为国之联合,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由己及人,“外推”实践逐步提升的次序。


(三)  止于至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成圣


朱子认为《大学》工夫强调对“至善”的追求,因此,在工夫上,无所不用其极,节节而进,最终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工夫论体系。朱子认为,“三纲”中的止于至善并不似明明德和新民为实有工夫。但同时又认为“三纲”中“止于至善”为最关紧要,以区别“大学”与“小学”:“小学”追求善,造就好人;“大学”成就圣人,追求至善。因此“大学”的目标追求,决定了明明德与新民都必须持续不间断地勇猛精进,以臻于极致。唯如此,圣人始可成就,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价值追求——天下太平、天下为公和的境界。


在道德内修和外推实践两个方向的工夫进程中,以修身为本,道德“内修”与“外推”实践二者互相成就,最终为平天下之德目所终结,达以圣人至善的最高境界,构成一幅以止于至善为人生最高目标,以修身为根本环节,内修外行、知行合一、情志一统、人我相接的人生图式。

三、 当下学习《大学》之意义


杜老师认为,读《大学》,便可知基本的为人规模及人生的阶段。古人15岁开始读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培养自己,当进入社会后,就会同时面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好了《大学》基础后,头脑里便可永远清楚每一个当下,是处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哪一部分。这是每位成人每天需面对之事:会有自我修身的事情,会有照顾家庭的事情,会有为国家社会服务的任务,同时也身肩地球公民的责任,有天下为公的使命,须维护全人类的福利,当下我们尤其可体会到全人类的天下一体。


明代至民国初年,5岁孩童便开始到私塾读书,内容为四书。因此,当时所有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对四书耳熟能详的。今天,当我们把四书捡起来,把《大学》捡起来时,意味着把传统中国人的政治哲学的经典教育也捡了起来,知识分子的心中再次亮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蓝图。继续传承努力孜孜不倦追求的生命的格局,国家会更强大,民族会更伟大,世界也会有一日天下太平、天下为公。


结论:作为儒家工夫论的纲领,《大学》这部进程清晰、实践可操的工夫理论,以三纲作为纲领旨趣,经历道德“内修”的工夫与“外推”实践的工夫人生两部分进程,以达最高理想价值——个人至善成圣,天下为公的和谐境界。同时,以八目为实现“三纲”的条目工夫,也展示出一幅儒家式的人生进程图式。当下,我们可从《大学》学习做人的规模,明晰阶段式成长的进程架构,继续传承努力孜孜不倦追求的生命的格局。


以上均为个人拙见,思考不够成熟,呈现不完善,诸多不严谨之处,万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

原文:刘文婧《大学》修身为本的工夫论探析——道德“内修”工夫与“外推”实践工夫的成圣之路

编辑:泽溪

如果对文中的观点有不同的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内修”工夫与“外推”实践工夫的成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