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死亡,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活着

随着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越来越多的人再次开始关注“高价药物”“跨国代购”“法理人情”等话题,公映之后,在豆瓣一直保持着9.0的高分。

细数影片中令人感到的片段,很多人都有共同的感触↓

他才二十岁,他只是想要活着,犯了什么罪。

我刚病的时候,老婆怀孕才6个月,每天特别想死。现在有药有钱了,如果我儿子早点生孩子,我都可以当爷爷了。

4万块1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几乎是所有人濒临死亡的下意识行为。

《生生死死》是一本由陈平原主编的,汇集了周作人、鲁迅、梁实秋等人关于“生”和“死”的文章的散文书。分为“生死意义”“丧葬仪式与生者”“关于自杀的种种”以及“人到中年”几个部分。写尽了人世间最大的课题。书中作者对于生死各个不同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总结让我们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生死观的同时,也提醒每个人“好好地活”“好好地死”,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和死,是每个人一生里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而文人们对此则更加敏感,从古代的圣贤“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到当代“人世无常,或者正是很妙的事罢”。且在两者间,更倾向于讨论“死亡”这个感伤的话题。

在文学历史上,不少作家死于自杀。三毛、海子、太宰治、伍尔夫、川端康成、海明威,他们的作品至今被广为流传,而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在油尽灯枯之前早早结束生命。他们曾是“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的实践者,不承想却看得太透彻,反而失了兴味,失了留恋。

以前看关于川端康成的文章,知道他曾经反对自杀,因为“不管多么地厌恶现世,自杀是种幼稚的不觉悟的行为”。但是轮到自己时,他却很平静地说,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生,自杀最好不要写遗书。

他对家人说,我出去散步了。之后他的助手在写作公寓里发现他把煤气管含在了嘴里。

人来世上,当然不是奔着死而去的,讨论生死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未知生,方知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讨论死亡,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