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奇禽异兽为何神秘消失?

    最近网上一张的酷似山海经中人面兽的动物「绒」照片迅速走红,因为它长得给人的感觉确实很像妖怪。山海经里面记载的众多生物,不管是一些奇异国家的国民,还是各种奇怪的山上的动物,都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样子,现在几乎很少见了,所以很多时候,山海经里面所记载的这些生物都被认为是神话传说里面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然而最近却发现,有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动物「绒」,长得非常像是书中记载的人面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 221年)时期的古籍。其中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奇禽怪兽,它就像是一个令人拍案惊奇的动物博物馆。而其中有一些很有特点,比如人面马身的英招,人面鸟身的毕方,人面豺神的化蛇,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它们怪异的形象,在中国神话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却看不到《山海经》记载的异兽。难道这些异兽经历了某种变故,突然神秘消失了?或者根本就是古人的幻想,根本就不存在呢?

    针对《山海经》异兽的离奇消失之谜,虽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各有考证,但是主流观点的话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山海经》记载的异兽曾经真实存在,只是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持这种观点的人群,主要是西方考古学家。众所周知,由于没有出土文字证据,他们连夏朝的存在都予以否认。类似《山海经》这种读不懂的“天书”,绝不会和中国历史联系在一起。西方考古学家发现《山海经》中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以及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与希腊神话极其类似。因此他们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同源的,这本《山海经》就是“史前文明”的文化遗产。他们认为,“史前文明”已经在1万年前因大洪水而被毁灭,《山海经》记载的异兽也一并灭绝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山海经》记载的异兽不仅存在,而且一直繁衍到今天。它们只不过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只是由于古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以及表达能力匮乏所带来的误解。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中国考古学家,他们通过长期对古汉语的研究,给出的理由也很有道理。他们认为,先秦古汉语中还没有出现形容词。于是,古人在描述异兽的外貌时,必须以其他形象指代。比如描写猿猴的长相时,会记述为“人面”;描述蜻蜓的身躯,会记述为“蛇身”;描述苍蝇有“尖尖的嘴”,会直接记述为“鸟喙”……这样一来,我们用现代汉语解读《山海经》记载的异兽,其真实形象就发生了偏差。

    第三种观点认为,《山海经》记载的异兽根本不存在,战国文人在编撰此书时,就已经出错了。以郭沫若、鲁迅和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最初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幅远古地图。在夏朝以前还没有出现文字,部落中的巫师只能将自己的地理认识,绘制成图传承后世。为了表示某个部落的生活区域,巫师会在地图上画上部落的图腾。比如《山海经》记载青丘国有“九尾狐”,指的是涂山氏和有苏氏的所在地。再比如《中山经》记载的“熊山”和“熊穴”,其实就是河南的熊耳山。这里是黄帝部落轩辕氏的所在地,轩辕氏最初以熊为图腾。

    虽然以上3种观点,考古学家说的头头是道,但网友们并不认同。有些网友认为,《山海经》并不是什么神话、地理或历史古籍,而是一本古老的“食谱”。因为《山海经》通篇都在讲:“那些异兽能吃”,“如何烹饪”,以及“吃完有何效果”。至于这些异兽为何消失,答案很简单:哈哈,被古人吃光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海经》中的奇禽异兽为何神秘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