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

一开始接触一个新事物,觉得前面有一道屏障,隔着屏障你张望欣赏感知这件事对自己的触动,你想进去,但是又担心自己对此不懂显得自己很渺小,是的,在未知情况下我们只是隔岸看花,一切很美好,你自己在这种美好下相形见绌,但是对你第一次见的事物你感知美好度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神圣的。

然后你试着去接触体会,甚至模仿学习,你笨手笨脚好像怎么也够不到,但是你还是愿意去吸收学习的。你觉得很简单,理解了表面,模仿相。只能学习相,时间长后好像也能照着葫芦画瓢。

后来你想凭借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不成熟却是你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创造力,说实话这个阶段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只不过更改了一些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也只是停留在内容上至于后面背后的逻辑,你没有深入。

再后来你玩够了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后。你慢慢理解了框架,这个时候你仿佛知道了整个框架背后的逻辑。你开始注重逻辑,注重内容后面的为什么,然后知道每个板块背后逻辑的目的,并且每个动作背后你都关注目的,这个时候你好像从来没有认识过这个东西。

知道了每个部分的目的,你又重新看这个东西,这个时候你会有自己的想法,会对原来的内容进行新的认识,会有点评。而且你想要学习更多的模式。

了解了很多模式后,基于最基础的正确模式,你会选择适合你自己理解的方式模式达到目的。然后你发现好像又不对,这样的模式还是太粗了,对这件事你还是走在框架上。

建立了逻辑认知和很多模式后,你又回到了内容。发现每个内容都像珍珠一样。内容中的每个细节都需要去琢磨,体会,你会思考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最根本的目的。然后你会谨慎挑选材料,挑选真正的珍珠。

后来你琢磨好了内容,并且用漂亮的框架把他们串了起来,但是你感觉那只是一件美丽的袍子。它精致而且逻辑严谨,但是好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中所有人的需要。后来你在准备精致的情况下随机应变,去填补不同个体的需要,他们的每个个体需要都被你记住,最后你知道了真正的好的作品是价值,你需要传达的不是作品,而是作品代表的价值,把自己变成作品变成活的作品,去传达真正的价值,真诚的去传授产品的特性,和每个个体达成一种交流和传递。

再后来你成为了产品的载体,渗透在生命中,随着生命更迭。然后去慢慢影响更多的人。但是对产品的认知永无止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山不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