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养成一个新习惯

近来发现一些信息焦虑倾向的学习者,每天花大量时间学习各种信息。购买各种线上线下课程、书籍,制定学习清单,学霸劲头十足。这比那些整天不思进取、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自然好上太多。

不过,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我会时不常的反思一下一些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为完成学习清单而学习的行为,或许会忘记了学习的初衷。这就像是在工作上,有些人是真忙,有些人是忙给领导看。这两种人如果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其实都无可厚非。最可笑的是第三种人:忙给自己看,或者说,喜欢自己忙的这种感觉。这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所以,作为一个算是爱学习的人,我近来认真思考了一下如何定义学习的收获。

1. 什么是真正的【得到】?

学习不是目的,收获才是,或者说自己有【得到】。说句题外话,得到APP起的这个名字还确实不错。

什么才能算是得到呢?我想有四个层级。

第一级:没有得到。

一本书,看过就看过了;一篇专栏,听过就听过了,不留下一片云彩。虽然有人拿张无忌学太极拳的例子说事,说忘记后留下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说辞我以前也相信来着,后来觉得看不见摸不着太虚幻了,不踏实。

第二级:认知升级。

这个词现在已经被说烂了。你看到一个事实性知识,这未必算认知升级,但也可以作为一个得到;如果一个想法或者认知让你觉得震撼了,或许可以称为认知升级。

以前,我觉得很有道理,自己也确实多次被一些新认知震撼到,当然有八九级的大震也有两三级的小震。后来吧,发现时间真的是一把利器,一般的认知小震撼,过段时间就忘得差不多了。然后看到类似的文章再被震撼一次。像我这种有记录习惯的人,搜索一下自己的笔记,就能发现之前自己写过类似的认知笔记——看来光升级认知有点不够。

第三级:行动。

如果认知升级伴随着一个行动,很多时候,对自己的触动会更加大一点。之前讲3Q阅读法,问自己三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我能做点什么。同样是聚焦在行动上。

举个行动的例子:意识到便签纸对践行提醒的作用,就开始大量的使用便签纸,贴在墙壁上。这比只是简单的认识到“践行的重要性”强得多。

第四级:习惯。

如果一个行动做上一两次就再也不做了,对人的改变作用还是有限。最好是形成习惯,哪怕是非常小的习惯,每天都做。做着做着,这个习惯就成了你的一部分。这个养成的新习惯,才是实打实的【得到】。

2. 如何量化【得到】?

2018年过了大半,我自己数了一下,这大半年自己也养成了不少新习惯,已经可以藐视那个一年前的蠢货了。但是,面临的问题是不够系统,无法量化。为了更好地量化【得到】,我打算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周养成一个新习惯。

首先,从理论上说,每周养成一个新习惯,不同于那种新年目标。100个定新年目标的人,估计99个半都放弃了。新年目标往往过于宏大,但每周定义的这个新习惯,可以非常的小,小到你很容易坚持下来。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书至少10分钟,解决一个疑问。《微习惯》这本书,用一本书的篇幅来介绍这种微小习惯的力量。

其次,定义新习惯也需要有一定方法。 记录是必要的,你可以在印象笔记里面专门记下每周的习惯,积累起来,对自己也是一个激励作用。另外,当周和前几周的习惯也可以写在便签纸贴在墙上,提醒自己去践行。

最后,每周定义一个新习惯,一年就是52个新习惯。天哪,这是多么大的改变啊。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就认知到的正确做事方法:短期收益期望低一点,长期收益期望高一点。

遥想一年年终,当别人晒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的时候,你看着印象笔记上记录的52个习惯。你自己深切的知道,你已经切切实实的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3Q阅读法》
《善用便签纸》
《每日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一年前的那个蠢货》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周养成一个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