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给教师一件新武器》02

这一章有点烧脑,计划用两天时间来读,今天读的是(一)至(三),写的是三种检测手段:画果树、画全家福、画五项图。这三种检测手段分别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王晓春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孩子的图画(外在表现)来洞察孩子的性格(内在体现),尽管我不曾用过这种方法,没办法评价王老师的这种分析是否科学,但是,从第三种检测手段——画五项图中我还是很有感触的。

五项图的五项分别指果树、房子、书、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王老师让小学高年级、初中生、高中生来接受这种检测(其实我觉得这个年龄跨度有点大,这种检测方式未必适用这么大跨度的孩子),从而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个性,具体如下:

果树——精神状态和生命力;

房子——对家庭的态度,心灵的开放程度;

书——对知识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

自己——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

他人——人际交往的倾向和风格。

王老师还具体些了孩子在画每一项时呈现的细微之处的不同解读,怎么说呢?我不是完全认可,也觉得有些抽象,但是我却非常认可这五项图对于了解一个孩子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从这五个方面去观察、了解孩子的话,我们的教育可能会更从容,也更走心。

比如,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生命力。很多时候学生出现问题都是因为精神状态出了问题,导致生命力出现问题,但是很多老师却并没有透过现象去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就开始采取批评教育甚至是处罚措施,从表面看学生接受批评,承诺改正,但是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呢?未必。比如一个学生上课经常打瞌睡,甚至趴台,大多数负责任的老师是这样操作的:找这个孩子出来,先指出他的行为错误,然后告诉他上课打瞌睡的危害,比如错过重要知识点,跟不上进度,考试成绩落后,影响以后高考等等,然后让他做保证(或者诱导他自己保证,比如问他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吗?这其实就是一种诱导,学生除了说以后改正外不可能说其他答案),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这个孩子上课为什么会经常打瞌睡呢?既然是经常,那睡眠不好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那究竟是什么呢?是家庭出了问腿?是青春期感情波动?还是沉迷游戏?抑或是最近身体原因?太多可能导致上课经常打瞌睡的因素了,教育者如果未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怎么可能做到对症下药教育有效呢?

又比如关注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这在教育中同样弥足珍贵,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非常喜欢给学生定位,总觉得自己在知识和阅历上都高于学生,所以会“为你好”地来规划学生的发展,但实际上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会有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我们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倾听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有的孩子愿意成为人群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有的孩子却更愿意成为路边鼓掌的人,我们不能说想要成为耀眼星星的孩子就比路边鼓掌的孩子更优秀,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孩子学会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但不要反客为主包办主义。

所以,即使我们没有采取让学生画五项图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检测,但关注这五个方面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无法忽略的,透过画面了解学生是用最直观的解读,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要透过学生的行为去洞察他们,所以,即使手中没有学生画的五项图,我们心中应该有每个学生的五项图,而且是不断更新的五项图,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望闻问切最终对症下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假读书】《给教师一件新武器》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