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道断

常听到这两句话:

1:烦恼即菩提。

2:一切法都是佛法。

对这两句话,

我的认知,

前后经历了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见山是山,

现实人生。

烦恼,

只是烦恼,

与菩提无关。

一切法,

只是一切法,

与佛法泾渭分明。

生活就是生活,

不离柴米油盐醋。

菩提与佛法,

则是凡夫偷心不死的天堂,

是可望不可及的传说。

第二个层次:

见山不是山,

悠然超物外。

烦恼即菩提,

一切法都是佛法。

当时,

觉得这种境界好牛×!

一下子拉近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我那饱含热泪的双眼,

似乎看到那颗不死的偷心,

忽然有了绽放的可能……

陶然之余,

恨不得立刻反穿内裤,

去拯救世界。

第三个层次:

见山还是山,

不扯鸡巴蛋。

烦恼非菩提,

菩提非烦恼,

是二不是一。

一切法非佛法,

佛法非一切法,

泾渭分明。

所谓方便出下流!

文字,

特别是中国文字的多义性与模糊性,

既给那些佛油子们,

留下了太多装A-的空间。

也给那些既要当chicken,还要立贞节牌坊,

不负如来不负金的偷心贼,

留下了冠冕堂皇的遮羞布和无往而不利的理论武器。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头坐。

一切贪嗔痴,

皆假汝之名而横行无忌。

确保言语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最大限度压缩法义的可操作空间,

尽可能还原法理的纯粹与圣洁,

成为了我这个阶段奉行不渝的信念。

在这个阶段,

对于我一直深爱的传统文化,

第一次采取了批判的角度,

虽然瑕不掩瑜,

但毕竟,

不再是曾经以为的完美无缺。

第四阶段:

是山非山非非山。

烦恼非菩提又是菩提,

一切法非佛法又是佛法。

世间人,欲争不息;

修行人,见诤不断。

在见诤的背后,

除了私心,

便是成见。

而这成见背后的根源,

便是因为:

陷入言语中,

死在名相上。

文以载道,但非道。

语言文字,

是概念法,

是试图通过有形有相、有为有限的概念,

去界定那无形无相、无为无限的大道。

这当中,

语言文字先天的局限性,

决定了: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试图通过言语去追寻道的踪迹,

那么,

在言语的尽头,

我们所能找到的,

只能是道的蜃景。

作为一名寻道者,

我们要做的是:

善用言语,

而不被言语所用。

既要入于其中,

又要游于藩外。

既要认识到言语的实用性,

因为,

离开言语,

我们将寸步难行。

但同时,

又要认识到言语的局限性,

因为,

拘于言语,

我们将固步自封。

所谓的烦恼非菩提,

是站在分别的角度,

用智慧,

去厘清何去何从下的取舍。

所谓的烦恼即菩提,

是站在一体的角度,

用智慧,

去洞见夫物芸芸后的不二。

烦恼即菩提,

烦恼非菩提,

烦恼生菩提,

烦恼即菩提。

所谓佛法,

即非佛法,

是名佛法。

故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佛法,皆非佛法。

言语道断,

指非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言语道断)